(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
思考
鉴赏美术作品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林风眠 《春》
赵方军 《宁静北方》
鉴赏美术作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内容 形式 情感表达
重点强调作品的情感表达作为作品
的精神所在,对创作激情与灵感来源进
行探究。
毕加索《格尔尼卡》 (抽象)
凡高 《吃土豆的人》
凡高 《花卉》
崔白《竹鸥图》
齐白石 《虾》
魏立柱 《窥》
任务一
1.分小组选择一幅作品,肢体语言展示自己准备的或教师准备的作品中的物象,表演作品中的内容与构图形式。
2.编写作品解说词,每组选一名学生朗诵,解说词主要说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3.各组所选作品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从以下作品中选择,还可以是自己搜集的美术作品。
4.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4-5分钟。
5.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做记录)。
波提切利 《春》
米勒 《晚钟》
林风眠 《赏花图》
徐关厅 《转经人》
赵佶 《芙蓉锦鸡图》
齐白石
各 小 组 展 示
任务二
1.学生展示自评和阐述表演创作的体验。
2.小组在评价表上进行自评与互评。
小结
无论我们是以肢体语言展示作品、理解作品内容,还是以朗读的形式欣赏、解读美术作品,都是为了理解:作者用心灵感受自然,用激情歌颂生命。
课下思考
如果你要表达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的主题,你将采用什么样的景物和美术形式表达?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并准备下节课的创作体验活动。(共18张PPT)
活动四 体验与评价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思考
鉴赏美术作品时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题辩论的要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论点
出示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证据——论据
用理论和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论证
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结论
辩论示范
如:辩方同学提出“艺术与科学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
反方同学提出:“艺术和科学可以不相互依赖和促进而独立发展。”
出示的证据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名家的美术作品、科学成果,名人的事迹、名人的理论,经过验证的科学理论等,也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受来说明。
在论证过程中,思路要清晰,论据要充足,不能颠三倒四,用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就有说服力。
最后强调自己的观点,得出与论点相一致的结论。
凡高《向日葵》
凡高《杜比尼花园》
凡高
《麦田的收割者》
凡高
《阿尔的吊桥》
毕加索《和平鸽》
天人合一的奥运场馆《鸟巢》
康定斯基
《冬》
康定斯基
《圆之舞》
克利姆特
《苹果树》
抽象表现的《秋》
具象表现的《秋天》
辩论思考题
正方:具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
和谐的情感更真实。
反方:抽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
和谐的情感更鲜明。
辩论会要求
各组出一名代表,可朗读已写好的发言稿,也可即兴发言。个人辩论时间2分钟。
辩论的两组每组总辩论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在辩论过程中,各组内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补充发言要求举手示意,经教师许可后发言。
一方论证结束要说:“辩论结束”,对方成员才可发言。
辩论从正方开始,反方结束。
其他组学生要求认真听,做好记录,同时做评价最佳辩论方和最佳合作小组等工作。
学生辩论活动
抽象与具象的城市雕塑
抽象雕塑
奥运之光
北京海淀区的标志雕塑
具象雕塑
《树林》
《马踏飞燕》
《猫》
小结
我们从具象与抽象对比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美术作品主要表现生命与自然融合的主题。作品中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还是自然中的生命,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人们抒发对生命活力的情感表达,都是人类借美术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具象和抽象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抒发人们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美的情感。(共30张PPT)
活动三 讨论与解释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弗拉格纳尔 《秋千》
布格罗
《Le_repos》
凡高《鸢尾花》
古元 《夏》
马远
马蒂斯 《舞》
思考并讨论
具象与抽象的美术作品,哪一种表现方法更能表现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毕加索《和平鸽》
毕加索《水墨牛》
康定斯基
《光之间》
蒙德里安《苹果树》
蒙德里安
《百老汇大街》
具象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1. 以写实的手法再现现实生活,塑造的形象真实、形象。
2. 表现方式可借鉴现实主义的逼真的写实手法。
3. 模仿印象派绘画方法,点彩法(色彩并置)。
4. 物象轮廓勾勒粗黑边,涂色采用色彩渐变的装饰手法。
5. 不过多的表现形象,注重情感的表达的表现主义的方法。
抽象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利用变形的、夸张的几何造型与色彩边线强烈 的视觉感受,达到心理情感传达的艺术效果。
创作时注意观察物象的主要特征,把具体的形象想象成几何形态,进行组合、变形、夸张。
创作时可以用造型的重复、打碎重组、重叠、渐变等语言形式。目的是形成视觉冲击心灵的艺术效果。
思考
以生命与自然为主题的作品可选择的题材有哪些?(表现这一主题可以依据哪些物象作为创作素材)
对于这样的主题,在创作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作品
《昼夜对比》史一禾
《对影》郭琳珊
学生作品
盛夏阳光下的树
模仿凡高的《星月夜》
学生作品
《雪梅》
《日出》
学生作品
《水的眼睛》
学生作品
《人与自然》 索思诺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作业要求
创作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为主题的作品。
抽象和具象可以自选,创作方法和使用材料自定。
作品要有50-200字的文字说明,注明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情感。
小结
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无论抽象还是具象都能表现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学们在创作中一定会体会到。
下节课辩论会辩论思考题(课后思考)
正方:具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情感更真实。
反方:抽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情感更鲜明。
课后可搜集相关的作品和理论依据。活动四 体验与评价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欣赏 评述”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四个活动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及技能,分别将四个教学活动安排具体化、个性化,在活动内容上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欣赏 评述”课学习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学生通过搜集大量的证据证明本方的观点,再以展示美术作品、展开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得以丰富美术知识,增强关注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审美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隐形目标
学生在评价、创作、探究美术作品的同时,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利用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达到美术鉴赏水平的提高。
2.难点:学生在展示和辩论的活动中,语言准确地传达美术的知识,阐释自己的观点。
活动项目分配建议
1.以论坛的形式使学生展开辩论,充分展示各种依据,如自己的作品,名家的作品,理论依据等,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2.采用正反两方的主题对立、双方答辩的活动形式。
3.小组排好顺序,按单数组和偶数组划分,单数组对偶数组。
4.每组辩论时间应有所控制,在辩论之前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整理发言稿,派代表发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组员可以给予补充。
5.辩论开始后其他各组要有纪录和评价,教师准备好评价表请学生填写。
6.辩论只是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活动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形式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的形式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是人类借助美术创作这一载体与自然交融的生命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二、学生活动指导(一)主题辩论要点及要求:教师在课件上示范一段辩论思路。通过两个相反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教师提示:主题辩论的要点1.提出自己的观点:论点如:正方同学提出:“艺术与科学是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 反方同学提出:“艺术和科学可以不相互依赖和促进而独立发展。”2.出示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论据这些证据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名家的美术作品、科学成果,名人的事迹、名人的理论,经过验证的科学理论等,还可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受。3.用理论和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思路要清晰,论据要充足,不能颠三倒四,用事实说明的观点最有说服力。4.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结论最后强调自己的观点,得出与论点相一致的结论。(辩论结束)(二)出示辩论会的正方和反方的命题辩论思考题:正方:具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情感更真实。反方:抽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情感更鲜明。(三)辩论会要求1.各组出一名代表,可朗读已写好的发言稿,也可即兴发言。个人辩论时间2分钟。2.辩论每组总辩论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在辩论过程,各组内其他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补充发言要求举手示意,经教师许可后发言。3.一方论证结束要说:“辩论结束”,对方成员才可发言。4.辩论从正方开始,反方结束。其他组学生要求认真听,做好记录,同时做出评价:最佳辩论方和最佳合作小组等。三、辩论会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辩论。四、课堂小结1.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简评。2.教师总结本单元要点。教师出示多幅具象与抽象对比的美术作品,作品主要表现生命与自然融合的主题。对学生阐述本单元探究的主题(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还是自然中的生命,无论表现形式的不同,都是人们用以抒发对生命活力的情感表达,都是人类借美术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具象和抽象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抒发人们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美的情感。 1.学生准备搜集的信息资料和自己的作品。2.学生看电子演示课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生生互动互相学习启发。3.记录辩论要求,在老师限定的时间内准备发言(小组讨论或写发言稿)。4.辩论开始,学生分组顺序展开辩论。其他学生聆听和记录,做出初步的评价。5.学生自评和互评。 1.学生通过搜集大量的证据证明本方的观点,再以展示美术作品、展开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丰富美术知识,增强关注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对美术创作这一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交融的认识,审美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评价、创作、探究美术作品的同时,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3.辩论只是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活动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形式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的形式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是人类借助美术创作这一载体与自然交融的生命活动。
课后教学反馈
1.本节课教学成功点:
2.本节课学生学习成功点:
3.本节课教学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4.本节课学生学习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5.本节课教学失败(欠妥)点:
6.本节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7.今后教学如何完善:
教学设计 (二)
1.本节课也可以从东西方美术不同的文化来分析。
2.通过西方美术中的写实风格的风景画、人物作品、动物、植物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表现方法和创作手段,进一步理解美术作品表现生命的多样性。
3.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装饰手法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眼界开阔,美术知识与认识更加丰富。
4.东方美术作品表现意象、意念,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东方文化的主导思想,尤其是中国美术作品对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分析中国古代和当代国画大师的作品,加深学生的认识。
5.学生活动主要以讨论东西方美术的不同为主,在欣赏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6.教师总结:美术的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美,都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情感的表达,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是一致的。
PAGE
3活动三 讨论与解释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欣赏 评述”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四个活动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及技能,分别将四个教学活动安排具体化、个性化,在活动内容上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欣赏 评述”课学习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学生通过对具象和抽象作品的了解,尝试通过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美术创作,体验具象与抽象表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审美情趣。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创作出以生命和自然融合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情感,在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情感表达。
2.隐形目标
学生在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表达,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美术的表达形式抒发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崇尚。
在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画面的内容(形象)与形式,解读作者心灵深处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受。
2难点:在欣赏和展示活动中,感受作品中表现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活动项目分配建议
1.学生创作实践可以分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
2.表现形式可以具象或抽象。
3.可以多样化创作,如:国画、水粉、水彩等绘画形式。还可以采用小雕塑、纸艺、陶艺的艺术形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创作用具的准备情况。二、命题创作要点和技法出示美术作品(具象和抽象作品),简要介绍创作技法。(一)构思提出思考问题:1.以生命与自然为主题可选择的题材用哪些?(表现这一主题可以依据哪些物象作为创作素材)2.对于这一主题在创作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二)表现形式与技法表现形式:具象:以写实的手法再现现实生活,塑造的形象真实、形象。1.表现方式可借鉴现实主义的逼真的写实手法。2.模仿印象派绘画方法,点彩法(色彩并置)。3.物象轮廓勾勒粗黑边,涂色可采用色彩渐变的装饰手法。4.不过多的表现形象,注重情感的表达的表现主义的方法。抽象:1.利用变形的、几何造型的、夸张的造型与色彩边线强烈的视觉感受,从而也达到心理的情感传达的艺术效果。2.创作时注意观察物象的主要特征,把具体的形象想象成几何形态,进行组合、变形、夸张。3.可以用造型的重复、打碎重组、重叠、渐变等语言形式。目标是形成视觉冲击心灵的艺术效果。三、学生创作实践作业要求:1.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为主题的创作。2.抽象和具象可以自选,创作方法和使用材料自定。3.作品要有50-200字的文字说明,注明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情感。四、课堂小结展示作品,评价、鼓励学生的参与体验的热情。布置下节内容:下节课辩论会辩论思考题:正方:具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情感更真实。反方:抽象的表现形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情感更鲜明。课后可搜集相关的作品和理论依据。 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要创作内容,表现的物象,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借鉴、启发)2.学生可以在了解相应的技法后,现场尝试性地进行练习。3.小组讨论本组命题、表现形式,着手创作。4.学生完成美术创作。5.学生展示作品,读出创意。6.学生自评和互评。7.学生纪录思考题,课后准备。 1.学生通过对具象和抽象作品的了解,尝试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美术创作,体验具象与抽象的表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审美情趣。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创作出以生命和自然融合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情感,在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情感表达。3.学生在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表达,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美术的表达形式抒发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崇尚。4.在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课后教学反馈
1.本节课教学成功点:
2.本节课学生学习成功点:
3.本节课教学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4.本节课学生学习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5.本节课教学失败(欠妥)点:
6.本节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7.今后教学如何完善:
教学设计 (二)
1.教师在分析东西方美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学生可以用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段创作某一主题。
2.也可以有部分学生利用自己学习过的国画技法,表现大自然。
3.教师要适当的在技法上给与学生讲解和辅导。
4.课堂小结时主要让学生谈体会,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保留学生认识和创作的热情。(共34张PPT)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卡通片《狮子王》
狮王木法沙带小狮子辛巴观看他们的国度时对儿子说: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
“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在这个生命圈里,都是相互关联的!”
请同学们思考狮王的话里蕴含了什么道理?
试着说明生命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
走进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术世界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野牛》
中国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稷神崇拜图》
《收获弋射图》
崔白 《禽兔图》
《禽兔图》局部
齐白石《蝉》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局部
米勒 《晚钟》
学生分组讨论
画面刻画了哪些属于有生命的物种的形象?
2.这些形象使你产生哪些联想?
3.简要谈谈这些作品怎样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交融?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柯罗 《蒙特芳丹的回忆》
马蒂斯《音乐》
思考
美术表现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你欣赏的作品中,你觉得哪种形式更能够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美?为什么?
建筑 北京天坛公园 祈年殿
建筑 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内部
建筑 悉尼歌剧院
园林艺术 北京天坛公园环境
善待大自然,人类会得到更多。
北京颐和园
欧洲古典园林的典范——荷兰赫特鲁宫苑
荷兰园林艺术
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
照明灯具——蛇形灯
礼品包装
摄影作品
《帝王蝶》 魏立柱
画像砖——中国
马赛曲——法国
雕塑作品
雕塑作品
马踏飞燕——西汉 青铜
思考
作品中的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依存关系?
小结
美术作品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不论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任务,还是各种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大多数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请同学们按小组的形式,在课下选好一幅美术作品,课本上的或者是自己网络上搜集到的作品,用文字写出作品的详细介绍(下节课要带来展示给全班),并合作用肢体语言表演画面。
课后思考和下节课的任务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欣赏 评述”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四个活动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及技能,分别将四个教学活动安排具体化,个性化。在活动内容上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欣赏 评述”课学习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学生通过欣赏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的美术作品,观察分析作品中的形象与情节,画家用敏锐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瞬间,用多种表现形式创作出表现自然与生命和谐美的作品,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作的热情。
隐形目标:通过欣赏表现自然与生命和谐的美术作品,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理解生命的顽强与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理解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表现自然的和谐之美。
2.难点:在欣赏表现大自然的物种活动的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会观察、描述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与情节。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二、导入PPT展示卡通片《狮子王》的图片:狮王木法沙带小狮子辛巴观看他们的国度时对儿子说:“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在这个生命圈里,都是相互关联的!”。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狮王的话里蕴含了什么道理?说明生命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借狮王之语道出了这个世界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很多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三、美术作品鉴赏(分析、讨论、探究)出示课题。学生浏览课本第一单元 活动一。教师在PPT上出示活动的主题:“走进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术世界”出示人类最早的作品:岩画。分析画中的形象和表现的情节。出示中外风景、花鸟作品。组织学生讨论:1.画上画家刻画了哪些自然形象?2.你产生哪些联想?3.作品怎样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交融?(出示几幅作品)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分析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在表现自然与生命和谐美题材的美术作品中,不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美术形式是多元化的。雕塑、摄影、工艺制作等同样可以以生动的形象表现这一主题。出示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欣赏分析。对比抽象与具象美术作品,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教师给出最基本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前期铺垫。提出思考:你觉得哪种形式更能够表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美?(国画、油画、水彩、雕塑、工艺、摄影、建筑等)为什么?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最后请同学们重温课本第一页第一单元课题下的第一段文字,教师请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这段文字作为对这节欣赏课的总结。五、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的任务请同学们按合作小组的形式,在课下选好一幅美术作品,课本上的或者是自己搜集到的都可以,下节课要带来展示给全班,写出作品的详细介绍,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演画面,评出最佳展示奖。 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2.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析思考作品中画家捕捉到哪些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节和意境。3.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4.学生欣赏思考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学生回答问题5.学生朗诵:“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大多数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6.学生课后为下一节课的展示活动做准备。 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作品导入,选取适合本课主题的画面,借用影片中的台词道出课题。通过欣赏作品,启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应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学会全面观察和了解作品中的形象。学会从形象、情节和边线形式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学生了解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理解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可以用绘画、工艺设计、雕塑等形式表达。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馈
1.教学成功点:
2.本课学生学习成功点:
3.本课教学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4.本课学生学习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5.本课教学不足(欠妥)点:
6.本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7.教学如何完善:
教学设计 (二)
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内容,运用教材上的图片加以分析,仅从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和安排学生欣赏,可以从画面内容如:鸟兽、人物与植物和自然生命体等进行分析,对每一幅作品所表现的情节内容和表现形式来欣赏,让学生展开联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抒发对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学生活动
1.欣赏、思考。
2.联想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谈出个人的理解。
3.编故事的形式,续写画面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编故事的活动中可以小组活动也可以让个人独立完成。
5.学生演讲自己对画面续写的小故事。
小结
1.学生评出最佳想象力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写作奖等。
2.教师激励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
PAGE
3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欣赏 评述”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四个活动内容进行拓展与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及技能,分别将四个教学活动安排具体化、个性化。在活动内容上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欣赏 评述”课的学习多元化。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学生通过讨论、解说、表演展示,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者抒发对自然与生命和谐的情感,使学生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欣赏水平。
2.隐形目标
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意识。学生小组讨论、书写和朗诵解说词、合作展示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画面的内容(形象)与形式,解读作者心灵深处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受。
2.难点:在欣赏和展示的活动中,感受作品中表现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活动项目分配建议:
按小组落实任务,每组选择一幅课本中或学生搜集的相关作品,进行展示表演,每组表演限时4-5分钟。
任务1:
肢体语言展示作品中的物象,表演画中内容与构图形式。(建议4-6人一组)
编写作品解说词,每组选一名学生朗诵。解说词要说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感受作品中情感的表达。
任务2:
学生分别展示,同其他组学生在教师发给的评价表上打分评价。
(教师制作好一张简单的评价量规表,评价项不要过多,评价标准要简洁明了,使学生在这段时间能理解和判断。)
留一点时间给展示的学生自评和阐述表演创作的体验。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时,主要就感情表达做为作品的精神所在、创作激情与灵感来源进行探究。
教师小结:(评价表下节课公布)
主要激励学生敢于参与,鼓励学生敢与阐述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分析作品的理解给予肯定和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通过作品启发学生:
如果你要表达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的主题,你将用什么样的景物和美术形式表达?
请学生课后思考和准备下节课的创作体验活动。
第二节
环节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请学生出示准备的资料,确认合作小组和选择的作品。二、复习上节课知识出示美术作品(具象和抽象)提出思考问题:鉴赏美术作品应从哪几方面入手?鉴赏美术作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内容2.形式3.情感表达重点强调作品的情感表达作为作品的精神所在,对创作激情与灵感来源进行探究。三、学生探究活动美术作品鉴赏。出示课题。组织学生展演活动:1.发给学生评价表,请学生阅读评价表。提示学生评价要客观公正。2.安排好展演出场顺序。3.提出展演要求:每组由一位学生朗诵文字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出示(利用投影仪或PPT)所评价的美术作品,其他组员做肢体表演,每组限时3-5分钟。4.学生小组讨论统一想法。四、学生展演活动 1.教师帮助学生表演,同时做好评价记录。2.学生展示的效果可由学生评价,教师也可以在每组表演完毕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五、课堂小结1.简短评价学生展演较为突出的部分,如:朗诵声音宏亮、流畅,作品分析说明文笔优美,表演投入等方面。2.强调作品的表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去表现。3.提出思考问题:如果你要表达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交融的主题,你将用什么样的景物和美术形式表达?请学生课后思考和准备下一节课的创作体验活动。 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对于具象作品中表现了什么物象、具有哪些情节,对于抽象作品要关注其中的造型特点、色彩特点和肌理效果等;表现形式可以从美术种类如东方美术、西方美术,美术门类的区分如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工艺设计等说明;根据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联系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感受。)2.学生阅读评价表,了解评价方法。3.学生分组展演。观看展演的学生填写评价表。(学生表演活动举例:请一位朗诵好的学生朗诵课本第2页《禽兔图》的文字,请上4至5位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图中的物象,位置与画构图相近,朗诵的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全班解说,边解说边指出表演学生所代表的物种。)4.学生提交评价表,记录课后思考题和准备下一节课的创作实践。 1.学生活动安排以朗诵解说词,配有学生肢体语言表演,利用多种感官,体验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跨学科知识、能力和已有的美术知识,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的奥秘,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敢于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又提高了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理解美术工作者同样作为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创作也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4.激发学生投入美术欣赏与创作的热情,为下一节课创作活动作情感上铺垫。
课后教学反馈
1.本节课教学成功点:
2.本节课学生学习成功点:
3.本节课教学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4.本节课学生学习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5.本节课教学失败(欠妥)点:
6.本节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7.今后教学如何完善:
教学设计 (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课本中几幅主要作品,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从动态、神态和与环境的和谐进行思考,体会画家描绘生命体活动时的绘画角度及对生命体的细致观察。
然后临摹书中的一幅作品,通过临摹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物象的观察融入其中,加以再创造。
学生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教师就本活动说明:人类和各种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认识自然,把握生命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