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中发现多变的世界
杭州外国语学校 马珠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13册第七课《毕加索》。本课通过介绍毕加索的生平,赏析他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进入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世界。理解他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含。以此向学生提供多元视角下鉴赏与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材36-37页,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以及他的代表作《格尔尼卡》。38页介绍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含。39页特别设置了牛的变形过程,旨在说明、深化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毕加索的作品为突破口,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2.通过探究与体验,让学生理解毕加索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观察角度,学会用多元视角进行鉴赏和创作的方法,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以毕加索的作品为切入点,学会用多元视角观察分析事物,并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
2.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课件、纸、笔、小刀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部分
播放音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3.传授新课
(1)比较鉴赏,启发思维
学生比较分析几组画面的差异,从而了解古典与现代艺术不同的表现方式,初步学会运用构图、线条等语言表述画面。
(2)探寻视角,拓展思维
从不同时期风格了解画家的视角。
A、《静物》分析立体派的观察方式,他们是怎么看这世界的?
学生看画探究
立体主义: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消减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
B、《三舞者》《哭泣的女人》超现实的观察方式,展现一个梦幻的绘画世界。
学生自主探究
超现实主义:超自然的、无意识、无理性的精神自由。梦的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
C、展示埃及壁画的观察方式
纳谢德金的《椅子》独特的剪贴世界。
画面的不同处理,观察的不同角度,展现对世界不同的理解。
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思考,理解不同民族的文明。
(3)技法分析,引导创作
手绘——分割——拼贴——组合
(4)自主探究,加强体验
学生练习——追忆童年的记忆
A.提出要求
内容:朋友的印象,自己的梦境,风景等
形式:多种技法组合(手绘—分割—拼贴—组合)
B.学生自主创作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处理一些技术问题,并把学生中有创新意识、独特个性的作品反馈给学生。
C.学生画作展示,互评画中特点,教师补充。
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新视角观察事物带来的灵感与创意,并在自评中学会分析画作。
(5)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试教体会:
毕加索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最好切入点,他毫无保留地把他浩繁的作品、传奇的一生留给世人评说。本课以毕加索的生平与作品为主要材料,通过分析鉴赏与创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主张、创作特点,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欣赏方式上选择了由画家性格看画作,以画家多变的观察力看事物使学生能初步鉴赏理解现代绘画的风格。主要结合毕加索童年时期在西班牙形成的基本性格,他旅居巴黎后思想的改变、观察事物方式的改变来理解他的作品。在这个环节中选用比较画作以及设疑、学生自主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反应也逐渐热烈,收到很好效果。古人云:知画论画、知人论画、知画论人。本环节正是遵循鉴赏的循序渐进性原则才收到如此效果。
在创作训练中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绘画多元的表现方式,发现在现代绘画中抽象表现形式的独特生命力。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体会这种多元视角下的创作给生活带来乐趣。学生表现异常活跃,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性发现,也出现了一些有表现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