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英国宫廷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图》
康 乾 盛 世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二、无工不活——活跃手工工场
三、无商不通——通达各级市镇
四、人口激增——协调人地矛盾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耕织图?耕》
思考:《耕织图?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耕》中体现了清朝哪一政策?
耕
【清】雍正
原湿春光转,节落暖气移。
青鸠呼雨急,黄犊驾犁初。
畋收人无逸,耕耘事敬谏。
关心课东作,扶策历于墟。
(注意督促春耕,扶犁去荒地开垦)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
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
雍正皇帝
思想:重农抑商,以农为本,鼓励垦荒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 生产
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
——康熙
垦田务农为政之本。
——乾隆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材料一: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因素:政府鼓励垦荒
表现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清代垦荒执照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云南管理地方民政事务的布政使司颁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的。
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开垦的八亩地的位置和范围,政府对这块地永远免收赋税。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云南财政厅的验契 ,证明了自1768年至1915年,这片由沙家开垦的土地一直在沙家名下。
清代乾隆年间
云南“布政使司颁发遵照”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材料二: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表现二:大力兴修水利
盐官海塘
材料三: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表现三: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玉米
马铃薯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每亩可得千斤,
胜种五谷几倍。
甘薯
花生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材料四:(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表现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棉 花
甘 蔗
茶叶
药 材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表现一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表现二 大力兴修水利
表现三 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表现四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影响
(1)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请汇总清初农业的发展表现
一、无农不稳——稳定农业生产
二、无工不活——活跃手工工场
官营纺织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大,“房舍动辄数百间,每一处设有各种类型织机六百张,多时至八百张,近两千多机匠”。民间纺织业在整个纺织业中所占比重更大。康熙时,拥有百张织机的大型纺织工场已不在少数。
——白寿彝《中国通史》
成熟手工工场特点:规模大;多人协作
《清代纺织图》
二、无工不活——活跃手工工场
;出现雇佣关系
商业发展表现一:
材料一
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各类商业城镇,形成商业网
三、无商不通——通达各级市镇
《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局部
京师
苏州
广州
汉口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材料二 商业经营合同
???? 立议合同汪元长、谢胪一(徽州人)……今两家情同志合,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苏州),公同酌议:各开各店应用之货,以便配搭发卖;所买之货来汉(汉口),照单均分,毋得推诿;在汉置粮等货下苏,得利照本分息。……但两地买卖货物,不得徇私肥己,倘有此情,神明鉴察。
——持有人谢胪一(清康熙年间)
晋商会馆 徽商故里
商业发展的表现二:大型商帮的形成
三、无商不通——通达各级市镇
四、人口激增——协调人地矛盾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图
想一想:清朝前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
变化:快速增长
原因:清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张睿妍同学?
想一想:人口激增对清代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销售市场
四、人口激增——协调人地矛盾
材料一
“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玉米),洋芋(马铃薯)或厥薯(甘薯)之类。”
——《建始县志》
年 代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661年(顺治十八年) 6.88亩
1721年(康熙六十年) 8.26亩
1734年(雍正十二年) 8.13亩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51亩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消极:(1)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四、人口激增——协调人地矛盾
材料二: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 …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消极:(2)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人口激增——协调人地矛盾
思考:怎样协调人地矛盾呢 ?
课堂小结
康乾盛世
统治者
重农
农业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工场)
商业的发展
(全国商业网;商帮)
人口增长
社会问题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一段
华美而激越的
历史乐章
一席
风雨
来袭前的盛宴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片
封建社会
落日的辉煌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西方的工业革命
清初的手工工场
康乾盛世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