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 单选题
1. 《廿二史札记校证》记载:“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五代”中的第一个政权是( )。
A. 后唐 B. 后晋 C. 后梁 D. 后周
2. 安史之乱发生在( )。
A. 唐太宗时 B. 唐高祖时 C. 唐中宗时 D. 唐玄宗时
3. 唐朝末年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局面密切相关的是( )。
A. 贞观之治 B. 科举考试 C. 五代十国 D. 开放的社会风气
4.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的诗句是( )。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D.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原因是( )。
①唐玄宗荒废朝政
②边将权力膨胀
③发生严重灾荒
④农民负担过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6. “三山两塔”是福州的标志,其中白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建造的。五代时期王审知的身份是( )。
A. 总督 B. 刺史 C. 闽王 D. 钦差大臣
7.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 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8. “国破山河在(国家破碎,但山河依旧还是那片山河),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昔日繁华的京城长满杂草)。感时花溅泪(感叹时局破败,看到花开也潸然落泪),恨别鸟惊心(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也心惊胆战)。烽火连三月(叛乱的烽火已接连不断燃烧三个月了),家书抵万金(一封普通的家书已抵得上万金之重了)。白头搔更短(愁绪缠绕,挠头思虑,白发越搔越短),浑欲不胜簪(头发短得简直连一根簪子也插不住了)。”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 )。
A. 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B. 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C. 藩镇之间的连年战争 D. 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
9.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安史之乱 B. 天宝危机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
10.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 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 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北方统治者不注重发展经济
C.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 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
12.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导致的结果是( )。
A. 唐高祖起兵反隋
B. 唐玄宗追求享乐
C. 杨国忠等把持朝政
D. 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13. 下面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B. 天灾人祸,战火绵绵
C. 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 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14.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
A.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
C. 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 D.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的悲怆情怀。他被后人称为( )。
A. 医圣 B. 书圣 C. 诗圣 D. 诗仙
16. 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到:“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 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 悲”的是( )。
A. 盘庚迁殷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澶渊之盟
17. 以下史实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A. 南北朝时期 B. 唐朝后期 C. 五代十国 D. 宋、金对峙
18. 唐朝末年,爆发了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的著名的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绿林起义 C. 黄巾起义 D. 黄巢起义
19. 唐朝末年,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的领导人是( )。
A. 张角 B. 陈胜 C. 吴广 D. 黄巢
20.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2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 平定了安史之乱
22.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763年,平定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被镇压 C.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D. 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23.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辛弃疾
24.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相继统治的区域位于( )。
A. 东北地区 B. 岭南地区 C. 黄河流域 D. 长江流域
25.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有一定发展 D.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2、 分析题
(1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26. (1)这是谁的诗句?(1分)
(2) 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2分)
(3) 这种全盛局面是在何时,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2分)
(4) 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1分)
(5) 该诗作者的诗因为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而被后世称为什么?(1分)
(6) 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3分)
(8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治国名君、治世能臣、文学名家、能工巧匠等,相信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他们中你最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材料二
27.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正式诞生于谁在位时?(2分)
(2) 唐朝皇帝对这一制度采取了哪些完善的措施?(6分)
(3) 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6分)
(4) 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附录
1、单选题
1.
2. C
3. D
4. C
5. C
6. C
7. C
8. D
9. B
10. A
11. C
12. D
13. D
14. B
15. D
16. C
17. C
18. C
19. D
20. D
21. B
22. A
23. C
24. B
25. C
26. C
2、
3、问答题
27. 答案
(1)杜甫。(1分)
(2)开元盛世。(2分,答出唐玄宗统治时期也可得分)
(3)唐玄宗统治后期或者755年-763年。(1分)安史之乱。(1分)
(4)诗圣。(1分)
(5)诗史。(1分)
(6)“开皇之治”贞观之治”贞观遗风”。(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
28. 答案
(以魏征为例)唐太宗时期的魏征,真的称得上是一个治世良臣。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并且纠正他的错误,说他是唐太宗的老师都不为过。魏征的敢于直言与批评是唐太宗愿意虚心纳谏,择善而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魏征是贞观之治的大功臣。现如今我们高举反腐倡廉大旗,要求官员清正廉明,所以魏征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倡导。(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8分)
29. 答案
(1)科举制度。(2分)隋场帝。(2分)
(2)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意思对即可得分,每点2分,满分6分)
(3)科举制度完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等等。(每点2分,满分6分)
(4)建议: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考试制度;分科考试;对于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单独录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