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东汉末年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推三阻四,认为自已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用。这不,孙权又在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3.人物链接。
孙权,三国时期政治家。光和五年(182),生于下邳(今江苏邳州)。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曾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年名将。因其为虎威将军,故亦称吕虎威。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邓当是孙策部下。吕蒙后来受到孙策的赏识,从而踏上军人路途。吕蒙一方面屡立战功,另一方面在壮年时受到主公孙权启发,努力修习经典,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双全的将领。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常召集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听配乐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每个角色应该运用什么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以符合人物
身份,谈完试读。
朗读提示:(1)揣摩体会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厚望。②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可知孙权当时表现出样的神态?
答案:“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可知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案: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师: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赫然可见。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朗读揣摩鲁肃、吕蒙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十“分惊奇的神情和心理。吕蒙的变化简直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3)思考: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语气上有区别吗?
答案: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三、合作探究
1.参考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师: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出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
②卿今当涂掌事(当途:当道,当权)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以:用,拿)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⑤但当涉猎(但:只,只是)
⑥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⑦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⑧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代词,这样)
⑩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交流:我难道想耍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交流: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3.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交流:孙权开始劝吕蒙多学点知识,可吕蒙以“军中多务”推托。孙权现身说法,推心置腹,语气坚定而又循循善诱,“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2)由“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交流:十分惊奇的神情;吕蒙的变化之大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交流: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请简要概括文中三人的性格特点。
交流:孙权:爱才、关爱部下、勤于读书、目光长远、善于劝学。吕蒙:坦诚、豪爽、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鲁肃:爱才、敬才,是有礼的文人雅士。
四、拓展延伸
班里举行了《孙权劝学》课本剧表演活动,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龙椅上,示例:微皱眉头。(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示例:这个吕蒙啊,行伍出身,打仗还行,就是感觉有点粗鲁,得让他读书。(设计独白)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行礼)主公,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
孙权:爱卿,今天孤找你是想劝你读书!
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军中事务那么多,我哪有空啊?
孙权:你事务有孤多吗?孤常常读书,觉得挺有收获。
吕蒙:(不住地点头)示例:听您这么一说,我应该抽出时间读书,才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和关怀。(设计人物语言)
五、达标检测
1.按要求填空。
(1)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一些知识,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这句话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白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课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B.课文通过孙权的劝学,说明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会有长进。
C.“吴下阿蒙”在文中指吕蒙,后来泛指只有武略而没有学问的人。
D.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3.文中有两个成语,请找出并解释其意思。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4.解释加点词语。
(1)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3)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4)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 了解
(6)蒙乃使就学 于是,就
(7)卿今者才略 才干和谋略
(8)即更刮目相待 擦拭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七、布置作业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他的变化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2.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故事?
答案: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师旷劝学。
孔子劝子路学习。
八、板书设计
孙权 爱才 善劝
劝
孙权劝学 吕蒙 坦诚 豪爽 就学 刮目相待
赞
鲁肃 爱才 敬才 结友
九、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