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 第四单元 研究型实验 4.3综合实验设计 上课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 第四单元 研究型实验 4.3综合实验设计 上课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4-15 20: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导入新课
现代技术的发展除了依靠发明技术以外,还需要“综合的艺术”。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实验设计上的“创新”。
课题三 综合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实验。
培养通过科学实验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并体验其过程和乐趣。
情感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
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灵感和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了解实验手段进行开创性实验
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发明创造。
让我们来看看前人是如何创新实验的
启普发生器
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荷兰的D.J.启普的姓命名。它用普通玻璃制成,构造见图。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难溶的气体等。块状固体在反应中很快溶解或变成粉末时,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只要生成的气体难溶于反应液才可,如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但难溶于盐酸,故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时可用启普发生器。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
启普发生器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导气管三部分组成。最初使用时,将仪器横放,把锌粒由容器上插导气管的口中加入,然后放正仪器,再将装导气管的塞子塞好。接着由球形漏斗口加入稀硫酸。使用时,扭开导气管活塞,酸液由球形漏斗流到容器的底部,再上升到中部跟锌粒接触而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从导气管放出。不用时关闭导气管的活塞,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使容器内压强加大,把酸压回球形漏斗,使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十分方便,可以及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实验原理:
使用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
使用方法:
固体试剂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加固体前应在容器的球体中加入 一定量的玻璃棉或放入橡皮垫圈,以防固体掉入半球体中。加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液体试剂从球形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与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液面不高过导气管的橡胶塞为宜。
使用时,打开导气管上的旋塞,球形漏斗中的液体进入容器与固体反应,气体的流速可用旋塞调节。停止使用时,关闭旋塞,容器中的气体压力增大,将液体压回球形漏斗,使液体和固体脱离接触,反应停止。为保证安全,可在球形漏斗口加安全漏斗(见图),防止气体压力过大时炸裂容器。符合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原则。
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排尽空气后再
收集气体;
(2)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备氢气,应远离火源;
(3)移动启普发生器时,要握住球形容器的蜂
腰处,千万不可单手握住球形漏斗,以免
底座脱落造成事故。
(4)向启普发生器中添加固体时,需用橡皮塞将球形漏斗口塞紧,然后取下容器上的橡皮塞加入固体。液体需要更换时,也应塞紧漏斗口,然后拔下容器底部的液体出口塞,使废液缓缓流出,塞上液体出口塞后,再从球形漏斗口注液。 移动启普发生器时,应握住容器的球体,切不可只握球形漏斗,否则会使之与容器脱离,造成漏液或损坏容器。
美丽的喷泉实验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起影响气压的几个因素。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推出P=(nRT)/V (R为常数)。要使P变小,可改变n、T、V中的一个变量。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所以减小气压的方法有三种:
①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n);
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
③增大气体的体积(V)。
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有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可把气体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学方法可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溶解;降低气体的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也可以把装置转移入较低温的环境;而增大气体的体积,可以采取,升高温度(如,用热水浇注或热毛巾放于瓶底)或改变容器的体积的方法。
对于用化学方法来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方法又和气体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种类有关。
①气体溶解性大小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易溶于水的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难溶于水的气体;由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从而就使得压强的减少不一样,是喷泉能否产生以及喷泉大小的关键。
②吸收液的种类也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同的吸收液,与气体之间能否反应、气体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决定了喷泉实验的成败。
制作方法: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知识拓展
空瓶生烟
两个大小相同的无色玻璃杯或玻璃瓶,两个能盖住玻璃瓶(或杯)的玻璃片;浓盐酸和浓氨水各少许(试剂商店有售)。
器具和药品:
预先分别将浓盐酸和浓氨水涂抹在两个玻璃瓶的内壁,分别盖上玻璃片。然后将中间的玻璃片抽出。
步骤:
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现象:
快速的出现大量白色烟尘,充满了整个空间。
实验4-5
综合实验设计实践
回忆
铜与稀硝酸反应
铜与稀硝酸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实验现象:
红色铜渐渐溶解,无色的溶液变成蓝色,并伴有无色气体放出。 有气泡产生,并放出大量的热. 溶液逐渐变蓝,铜会逐渐溶解,硝酸逐渐变蓝色,棕红色二氧化氮和氢气伴随着热量散发出来. 红色的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
产物主要是NO,NO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应该 用排水法收集。 化学性质是极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
现象解析:
生成的气体会外逸对环境有污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

铜与稀硝酸的创新实验
方案一
如图在分液漏斗下端缠上螺旋状铜丝,U形管中加入稀硝酸,将U形管向左倾斜,塞上带分液漏斗的橡皮塞时,尽可能使管内不留空气。铜与稀硝酸即开始反应,生成的NO气体被富集在U形管内,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无色气体被压入分液漏斗中,与分液漏斗中的空气反应即生成棕色气体(上口玻璃塞无需打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1)如图,在注射器中放三小块铜片,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
(2)将输液管插入预热过的稀硝酸中,吸入20mL硝酸后,关闭输液管夹,然后将输液管下端放入盛有4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注: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慢慢地将注射器向上拉出,因摩擦力的存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不容易使活塞向上运动)。
(3)待反应停止后,打开输液管夹,将注射器中的溶液全部排入烧杯中(气体不要排出),然后将输液管下端移出液面,吸入约2倍NO体积的空气。
铜与稀硝酸反应较慢,铜片周围产生小气泡,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逐渐变为蓝色:当注射器中溶液排入烧杯时,有蓝色沉淀生成:注射器吸入空气后,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实验现象
方案三
(1)按图所示连接装置图,检查气密性后在干燥管加入铜片,在烧杯中加入适量预热的稀硝酸。
(2)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空气,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充满整个干燥管,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止水夹,观察到干燥管内铜片溶解,且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上方气体为无色,溶液变成蓝色,液面下降。
实验步骤:
(3)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用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空气推出),关闭止水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的空气,可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铜与稀硝酸反应较慢,铜片周围产生小气泡,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逐渐变为蓝色:打开止水夹,用注射针抽取一定的空气,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生成。
实验现象
此实验设计简单可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不仅能清晰地观察到无色的NO,还能观察到NO气体容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的过程,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实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