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课后习题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课后习题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4 15: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 邓稼先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奠基(diàn) 谣言(yáo) 鲜为人知(xiān)
B.殷红(yīn) 署名(shǔ) 选聘(pìn) 鞠躬尽瘁(cuì)
C.开拓(tuò) 不懈(jiě) 昼夜(zhòu) 彷徨(páng huáng)
D.挚友(zhì) 难堪(kān) 燕然(yān) 风悲日曛(xūn)
?
?
D
?
?
?
?
?
?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慕  悲惨  知人之明  接然不同
B.震荡  颤抖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C.签字  筹话  引人注目  层出不穷
D.背诵  熟识  任人宰割  蓬断草枯
D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学校程序设计大赛的冠军小李,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说起土肥原贤二,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
B
?
?
?
?
?
?
?
?
?
?
?
?
?
?
?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B.《朗读者》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D.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A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B.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D.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D
?
?
?
?
?
?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C
7.【训练点: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一、语文要素训练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8.【训练点: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独特之处?
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设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求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9.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结尾处,作者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邓稼先为国不辞劳苦的精神。 歌词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引用歌词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精段品析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10.选文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同为科学家,作者对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责任、担当感同身受。
11.结合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12.本文用较长篇幅写杨振宁吃早餐,这样写有什么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页第12-15题。
①交代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社会背景,从侧面突出了研制条件的艰苦;②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让他想到邓稼先等人是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出原子弹的,突出了他对邓稼先等人的敬佩之情。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杨振宁曾经流过的悲伤的泪,引起读者的思考;②与上文流下的激动自豪的泪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原子弹爆炸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14.本文在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有利于表现杨振宁的情感变化,深化文章中心。
15.本文题目为《杨振宁为谁流泪》,结合全文,试探究杨振宁的泪水到底是为谁而流,其中又表现出杨振宁怎样的思想感情。
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是为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16.学完本课,为了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热爱之情,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巧联妙对】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
(2)【写颁奖辞】仿照下面的颁奖辞,结合课文内容,给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辞。
钟扬: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示例:“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研制祖国核武器,他是领头人;为国家奉献一生,人前甘愿默默无闻。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3)【栏目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一系列的发展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根据相关资料,为“打开科技之窗”主题板报设计两个具体栏目。
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是为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17.本文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以后者的“锋芒毕露”突出前者的“纯”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来。(300字左右)
例文:眼前的光晕开始重叠,于是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大家还没有毕业、依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不出众,一转身就会被人遗忘。但是他硬是咬着牙努力登上了第一的宝座。他不骄傲,不张狂,穿衣也很朴素,总是笑呵呵的,很招人喜欢,可是现在……我想起他刚才的样子,打了耳洞,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一副张扬的表情,半是蔑视半是无礼地瞥着别人,说出的话不堪入耳,让大家避而远之。
短短两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放浪形骸的少年真的是曾经那个谦和有礼的学生吗?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正津津有味地打着游戏。他的棱角已十分分明,可是他的心却不如从前那般清晰了。我只得微微叹气,叹这不饶人的岁月,叹这变幻莫测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