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1.掌握说明文知识,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语言特点,提高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时间的脚印》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科技之光”,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默读+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和朗读把握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通过默读,教会学生理清说明顺序,教会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理,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科学,进而能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2.授课技巧
本单元4课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大自然的语言》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默读”中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运用比较阅读法,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大雁归来》运用朗读自主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时间的脚印》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自然的传奇。
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诵读+朗读”,基本因循:诵读+朗读——欣赏——领悟——理清思路的教学步骤。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第一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1.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2.交流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 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3.知识链接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4.积累字词
(1)注音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2)解释词语
①次第:依次。
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③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④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⑤载途:满路、遍地。载,充满。
⑥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⑦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⑧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⑨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一)整体感知
1.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默读课文,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深层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学生默读课文,总结思考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明确要点:能够理清说明文的说明思路,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条理地去观察描绘事物。
第二课时
1.字词积累。
2.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一)深层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二)品析语言
1.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好,“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2.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示例)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方法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正为春天逝去而无处寻觅而伤感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示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