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社 戏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归省(xǐnɡ) 家誊(juàn) 桕树(jiù)
B.潺潺(chán) 凫水(fú) 棹船(dào)
C.行辈(hánɡ) 叉港(chà) 旺相(xiànɡ)
D.不惮(dàn) 撺掇(cuān) 船蓬(pénɡ)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部门的重视。
C.两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写了一本孩子成长历程的书,给有同样情况的妈妈提供参考。
D.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幸福和谐,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其是,同时又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这一中国梦。
B.(2019乐山)这些草花长势泼辣,花期到,就像疯了一样,络绎不绝地开出朵朵色彩斑斓的花,把乡土气息浓郁的篱笆装扮得美不胜收。
C.一个美好的生命就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打击而消逝,让人叹为
观止。
D.(2019孝感)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选择。
4.(2019重庆B)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 。 。 。
。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③①⑤②④ B. ⑤②③①④
C.⑤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⑤④
阅读选文,完成5~9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传神,“跑”字把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船行的速度之快,突出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达“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②化静为动,山本是静态的,却比作“是踊跃的铁的兽脊”,用山衬托出船行的速度之快,突出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达“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③“踊跃”一词指跳跃,此处指站在前行的船上,看到的连山状态,一个“跑”字,更加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船行的速度之快,突出伙伴们的划船水平高超,表达“我”自由快乐的心情。(三种赏析角度任选一种都可以)
6.根据选文第①段,说说“我”儿时的玩伴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这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点开”“磕”“退后”“上前”“架”“飞一般”“前进”等词语,生动简洁,富有画面感,形象地描写出伙伴们划船去往赵庄的场景,表现他们划船动作娴熟,干净利索,技艺高超,突出他们在一起的快乐自由。
7.能概括选文精彩情节的最恰当的短语是( D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
8.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语句,体会“我”的心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答案:“我”既然可以出门看戏了,心情就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心情无限好。
9.选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对质朴、纯真、善良、友好的小伙伴的怀念;对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对江南水乡神秘美丽风光的赞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种种情感,蕴含在对小伙伴、自然风景的描写之中,也包含在“我”的直接的抒情议论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10.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答案:吃到赤豆棒冰,跳到护城河游泳。
11.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答案:写水果店和善、清秀但寂寞的店员,反衬糖果店店员的难看和态度的恶劣,突出了孩子们对糖果店的热爱,对棒冰的渴望和吃到棒冰的满足感。
12.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案: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忘了文明礼貌的居民和没人听的评弹是侧面描写,两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尽致。
13.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答案: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天漫长、炎热和难熬,表达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泳的渴望。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答案: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也反衬出母亲的担忧和恐惧。
14.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答案:选材:街头陋巷,匹夫凡人,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真实感和烟火气。
语言:细腻精致,平易近人,市井俚俗,人生百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主题: 一根棒冰,一次游泳,艰难、简单、喧闹的生活却贮满愉悦、挚诚、乐观,令人回味无穷。
15.《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字左右)
答案:略。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追求、怀恋、童真童趣等。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冰心《繁星·春水》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芄(wán)兰之支,童子佩觿(xī)。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译文】 芄兰尖荚长在枝,有个童子已佩角锥。虽然身上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看他一本正经相啊,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
——《丰子恺儿童漫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罗大佑《童年》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余光中《乡愁四韵》(节选)
课件13张PPT。第一单元
1 社 戏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2.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作品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体会民俗之美,感受江南乡村的风俗风情之美。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现实的黑暗使他不由得想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小时候浙江绍兴外祖母居住的村庄。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的村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从农民身上看到了闪光点,并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以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下本文,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也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1.读准字音dàn fúhánɡxǐnɡjícuān duocuōjiǎoyījiùzǎozhàonàochuòzhuó2.掌握形义
偏pì( ) 照lì( ) 纠ɡé( )
家juàn( ) dài( )慢 宽wèi( )
chán chán( ) yǒnɡ( )跃 yì( )立
qián ( )子 zhǔ fù( ) mí( )散
漂miǎo(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归省—— .
撺掇—— .
自失—— .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依稀—— .僻例葛眷怠慰潺潺踊屹钳嘱咐弥渺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撮隐隐约约。3.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 》,作者围绕“社戏”以 视角,写了“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 —— ——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几个场景,抒发了 的情感,文中句子“ .
”流露出了这种感情。呐喊儿童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和留恋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1.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原因是什么?答案:①在这里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可以到赵庄去看戏。2.本文题目是“社戏”,但在文章前三段却写了与“社戏”无关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前三段介绍外祖母家平桥村的状况,讲述“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钓虾、放牛的情景,表现平桥村淳朴和谐的民风、热情善良的人们以及“我”在那里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那里是“我”的乐土。但其中更快乐的事情,则是看“社戏”,烘托出“我”对“社戏”的热切盼望,为下文写社戏埋了伏笔作了铺垫,表达了“我”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既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又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常见题目:①请谈谈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②某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③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或表现主题做铺垫。⑥象征暗示作用。
方法指津: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天气、景物或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渲染了、烘托了)……为下文……做铺垫。3.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答案:“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点击进入 训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