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5 11: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了解灯笼厚重的文化内涵。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伯萧的《灯笼》(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讼( sòng) 斡(wò)旋 静穆(mù)
怅惘(chàngwǎng)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燎( liáo)原 熙(xī)熙然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斡旋:调停,凋解。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破落户:指先前有钱有势而后来败落的人家。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3.简介吴伯箫
吴伯箫( 1906 -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散文《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整体感知
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明确: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同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四、合作探究
理清课文脉络,将文章分成三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说“灯笼”。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五、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灯蛾 溺炕 争讼 斡旋
B.领域 静穆 思慕 怅惘
C.褪色 消夜 掌故 灯笼
D.点辍 羡慕 锵然 流苏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2)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3)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 )
A.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B.这条街成了商业街以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C.由于地势高,能见度也特别高,远近景历历在目。
D.尽管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但他仍然保持谦虚的美德。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在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远道而来,与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他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七、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接着由灯笼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往昔的经历、乡情民俗,最后作者想象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之情,表达了自己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九、板书设计
灯笼
引出灯笼
有关灯笼的记忆
家国情怀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小组学生代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丰富有味,请找出文中你觉得内涵丰富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示例)(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此句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此句运用了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此句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做铺垫。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同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3.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义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起过渡和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通过灯笼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了祖国的自由和独立,甘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三、拓展延伸
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明确:(示例)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赶路人前进的道路。在人生的道路中,老师、家长就是我们的指明灯,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指引。
四、达标检测
1.文中同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答案: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乡俗还愿,除唱戏、挂神袍外,村头高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2.灯笼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答案: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课堂小结
《灯笼》一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布置作业
从内容、写作特色几方面谈学习这节课的体会。
七、板书设计

灯笼
个人情感——家国情怀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