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走近曲艺
执教:顾惠芳
2006年6月9日
什么是曲艺?
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其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的分类?
说的如小品、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 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等。
曲艺有哪些主要特点?
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民生活,被誉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曲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 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等,就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述故事小说和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民间曲调的流行,使得说话技艺、歌唱技艺逐渐兴盛,标志着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宋代由于社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出现了职业艺人,各种说唱形式也随之兴盛起来。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城市数量猛增,说唱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艺术体系。
曲艺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相声名人:马季 姜昆 牛群 李金斗
小品名人:赵本山 范伟 黄宏 潘长江
二人转名人:阎学晶 闫书平 董玮
大鼓名人:白云鹏 阎秋霞 骆玉笙
评书名人:田连元 刘兰芳 单田芳
苏州评弹名人:陈遇乾 姚荫梅
苏州评弹《新木兰辞》
委婉、深沉、慢板性的唱腔,表现花木兰压抑的心情。
快中板和散板性的唱腔,表达花木兰从军的坚强决心。
鼓声、散板节奏和大跳音程,渲染热烈紧张的战斗气氛。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京韵大鼓《闹江州》
我表的是宋江在乌龙院杀了阎氏,问了个充军发配去到江州关。李万张千二差解,解着那位好汉叫黑宋三。白天不过戴着刑具走,赶到夜晚,划拳行令在一处里安眠。我有心叫他们一里二里的往前走,赶多咱唱到了热闹中间。也无非走了今日再盼明日,他走了一天可又是一天。这一日正走抬头看,江州城不远在眼前。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你知道哪些经典的曲艺节目?
二人转也叫“蹦蹦”,产生并盛行于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受到东北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喜爱。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迄今大约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及武打成份,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总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评书评话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中国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曲艺网(共10张PPT)
让我们来认识说唱音乐
缪海青
江阴市南闸中学2007.7
什么是曲艺?曲艺包括哪些形式?
你知道什么是说唱音乐吗?
你能给大家表演一段吗?
把你的问题,用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看看你们设计的板报,从内容上、格式上、色彩上、整体效果上,哪组能得优秀。同学让我们开始行动吧!
什么是曲艺
又称为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基础,音乐、 表演及文学三者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产生、 流行并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中间。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 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艺术。
蒙 古:好莱宝
满 族:太平鼓
朝 鲜:漫谈
白 族:大本曲
侗 族:琵琶歌
彝 族:四弦弹唱
苗 族:果哈
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
维吾尔族:达斯坦
评话类:代表曲种评书、苏洲评话、福洲评话、湖北评
书、四川评书;
相声类:代表曲种相声、独角戏、答嘴鼓、四川相书;
快板类:代表曲种数来宝、快板书、山东快书等;
鼓曲类:代表曲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苏洲评弹 、
天 津时调、单弦、山东琴书、凤阳花鼓、粤曲等等;
少数民族类:
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它主要是以说和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刻画人物、叙述故事的。
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曲类曲种的共同特点。它的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而贴切。器乐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鼓曲类包含的曲种多而且复杂,所以又分为八种。如下: 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
鼓曲种类
鼓曲特点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同学们,课后加油哦!
再见(共19张PPT)
曲 艺 欣 赏
一.曲艺发展概述
二.《丑末寅初》京韵大鼓
曲艺发展概述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概述2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 发展.
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京 韵 大 鼓
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
《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早年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独立唱段。刘派、骆派的传人均擅演。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骆玉笙
骆玉笙 (1914─2002)女。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人,生于上海。艺名小彩舞、筱彩舞。出生6个月时被卖给天津艺人骆彩武,改姓骆。七岁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926年登台演出。1931年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京韵大鼓,承刘宝全派。1939年首次在北京演出。 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曲艺团演员、副团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天津政协常委,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月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骆玉笙
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同志因病于2002年5月5日凌晨1时40分逝世,享年89岁。
骆玉笙创作成就
骆玉笙从事京韵大鼓演唱几十年,她的京韵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独占一席,骆玉笙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以“刘派”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充分运用和发挥她那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逐渐形成了令观众喜爱的“骆派”京韵大鼓,蜚声曲坛,被誉为“金嗓鼓王”。骆玉笙的代表作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伯牙摔琴》、《子期听琴》、《红梅阁》等曲目,几十年来让听众百听不厌,在演唱传统名篇的同时,她还积极参加新编曲目的演唱,其中《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和氏璧》、《珠峰红旗》等最具影响。骆玉笙演唱了多半个世纪的《剑阁闻铃》,如今已成为一代绝唱,著有《骆玉笙京韵大鼓集》。
欣 赏《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遘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它是扑扑楞楞两翅儿忙啊,这不飞过了那扬子江!(甩板)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收仓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我只见他,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高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登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甩板)
(愿众位富贵荣华,金玉满堂,福寿绵长,一世永安康。)
问 答
谈谈你们对的感受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感受?
学唱《丑末寅初》第一段,感受它的韵味?(分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