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情景导入
欣赏课件出示的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 huò)然开朗 屋舍俨( yǎn)然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 yāo)还家
阡陌( qiānmò)交通 无人问津(jīn) 间(jiàn)隔 诣( yì)太守 刘子骥( jì)
2.词汇积累。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
(3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其 欲穷其林(代词,那)
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的)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三、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明确:
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比喻心里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而感觉明朗。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外界联系,与社会上的人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的地方。
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冷落,没有人再感兴趣。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 huò)然开朗 屋舍俨( yǎn)然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 yāo)还家
阡陌( qiānmò)交通 无人问津(jīn) 间(jiàn)隔 诣( yì)太守 刘子骥( j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欲穷其林 穷:尽
(4)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才通人 才:仅仅、只
(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8)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9)悉如外人 悉:全,都
(10)具答之 具:详细
(11)咸来问讯 咸:全,都
( 12)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13)诣太守 诣:拜访
( 14)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5.辨析下列句中力加点词的意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答案:(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又走了几十步,(洞口)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7.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大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归纳。通过本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背景,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
记住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重点的文言现象,熟读课文。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既然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查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明确:因为桃花源与人世隔绝,从未有外人来。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却“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一做客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2、3),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
(二)文本探究。
3.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桃源人神秘——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对渔人,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待人热情,民风淳朴)。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古今诗词咏桃源。
(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王维《桃源行》)
(2)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属江苏省。②甫:始,才。③洵:确实。④浣:洗涤衣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悉如外人 悉:全,都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正,正在
(4)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遗憾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案: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3.【甲】段文字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路,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户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其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菲常羡慕,觉得这家中,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景象,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探究,由文中的景物描写、渔人的反应和村民的回答,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