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 课《小石潭记》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 课《小石潭记》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5 16: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体会文章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凄,以乐衬凄。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情景导入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 huáng)竹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 yǔ) 为嵁(kān) 佁(yǐ)然
俶( 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寂寥( 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
①水尤清冽:格外。
②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③为坻:水中高地。
④为屿:小岛。
⑤为嵁:不平的岩石。
⑥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⑦日光下澈:穿透。
⑧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⑨俶尔远逝:忽然。
⑩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⑩悄怆幽邃:凄凉。
(2)-词多义。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用作动词,逗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久居(动词,可以)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
隶而从者(动词,跟随)
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皆若空游无所依(动词,游动)
同游者(动词,游览)
如鸣佩环(名词,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岩(动词,成为)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⑥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⑧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③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3.翻译重点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明确:日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明确:(鱼儿)静止着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玄,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确: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三、合作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义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义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5.理清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小溪的岸势。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三)文本探究。
6.整体勾勒。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2)本文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明确: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细处着眼。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好处是什么?
明确:清澈。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的描写突出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先写鱼儿静止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儿的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鱼儿飞快地向远处游去,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在跟游人互相取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游戏取乐。
(3)写小潭源流,作者抓住了小溪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抓住小溪的曲折、蜿蜒来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第四段写了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凄冷,甚至浸透到人的骨子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透霹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凋,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游山玩水的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明确: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合
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合称为“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合称为“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huáng)竹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 yǔ) 为嵁(kān) 佁(yǐ)然
俶( 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寂寥( 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其岸势犬牙差瓦
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用作动词。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两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1)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归纳。通过本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
记住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重点的文言现象,熟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石潭——秀美
潭水——清
鱼——可爱
源流——曲折蜿蜒
潭境——幽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幽静的小石潭,让我们不敢久留,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我们也被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折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
二、预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明确:(1)课文记述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发现小石潭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离开小石潭。
(2)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小石潭的景物特点:水清、石奇、环境清幽、游鱼欢快可爱、溪流蜿蜒、岸势曲折。
(3)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2.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白己的感受吗?
明确:(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未见小潭,先闻水声,生动的比喻,将水声的清脆悦耳写得传神形象,读来如闻其声,让人可感其心中之喜。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藤蔓缠绕随风飘拂的情景,清静幽雅。
(3)第二段,字字句句写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形,既有静时的安闲,又有游动时的迅捷活泼,竟若空游无依,历历在目,实写鱼,虚写水,从侧面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4)第二段,写溪流和岸势,从动、静两个角度设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流动着的溪流和静态的溪岸的特点,新颖奇特。
3.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明确: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丁景,情景交融。
明确: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1)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2)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3)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富于变化。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文中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要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请你从环保的角度给开发人提建议。
明确:制定有关的施工规定,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上对环保的提醒;景区内设计关于环保的标示牌……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②,或倍尺③,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之,青藓⑤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⑥,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⑦,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悬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①渴:指袁家渴。②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一咫。③倍尺:二尺。④泓:深水,潭。⑤藓:苔藓。⑥纡余:曲折延伸的样子。⑦箭:小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长可十许步 可:大约
(2)渠之广,或咫尺 或:有时
(3)睨若无穷 穷:穷尽
(4)予从州牧得之 从:跟随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3.将下列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答案: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人石隙里,向北落入小潭。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4.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环境幽深、静穆的?
答案:文中写了石渠、石泓、小潭三处景观。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涓涓细流之声来衬托环境的幽静,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写出其给人以静穆、旷远的奇异之感。
参考译文:
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忽大忽小。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它的长度约有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从下面绕过石头。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向北落入小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修鱼。渠水又往北曲折延伸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竹子,人可以排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州牧发现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疏通石渠后渠中灌满了水,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使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疏通渠道遇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和小潭。石渠的美从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探究,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景方法——移步换景,体会到了作者的悲凉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移步换景
游记 修辞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