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A.听不到真空罩中的闹钟声 B.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C.敲打鼓面的力越大,声音越大 D.击打纸筒,火焰摇动
2.某学生用尖锐器物掏耳朵时,不小心戳伤某结构而导致耳聋.该结构可能是( )
A.外耳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蜗
3.湖面上鸟在空中飞,水面下鱼在水中游,站在湖边的人看见水中的“鸟”在鱼群中飞,人实际看到的是( )
A.光的折射形成的鸟的虚像,光的反射形成的鱼的虚像
B.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光的反射形成的鸟的虚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光的折射形成的鸟的虚像
D.光的反射形成的鱼的虚像,光的反射形成的鸟的虚像
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只呈现一个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5.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B.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小孔成像
6.人们常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2015年歌手姚贝娜捐献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两名患者,使他们重获光明。如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1是虹膜,不同的人可能色素不同
B.2是晶状体,像一个凸透镜,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C.3是角膜,俗称白眼球,有保护作用
D.6是视网膜,是眼球内成像的部位,被称为视觉感受器
7.一束光线跟水平面成45°角,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
A.等于90° B.小于90° C.大于90° D.180°
8.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9.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10.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小明用此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1.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2.小强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发光物体放在距凸透镜50厘米处时,能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13.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
B. C. D.
14.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15.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可登录“永嘉县实验中学”公众号,了解学校动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如图是眼球的基本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②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
(2)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在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上形成物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③所示结构瞳孔
(“变小”或“变大”)。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 (填名称)可以折射光线的作用。
(5)某同学因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近视,需佩戴 透镜矫正。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17.如图所示的四块玻璃制成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对透过的光线有会聚作用的透镜的是 ,对透过的光线有发散作用的透镜的是 (写字母)。
18.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MM′⊥NN′,∠1=∠2=30°,∠3=55°,则入射光线是 ,反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折射角是 度,∠AOB= 度。
19.小明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 ,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A/B)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
(2)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光屏上彩色光带,因为光屏表面是 (填“光滑”或“粗糙”)的。
20.仔细观察,收集整理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提问:
(1)平时我们常见到的“黑板反光”现象可用 图(填“甲”或“乙”)解释。
(2)乙图是 反射,每条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都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1.2020年3月3日是第21个全国“爱耳日”,主题:“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方括号内填写编号)
(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 和内耳三部分。
(2)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声波引起[ ] 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刺激了[ ] 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 ,形成听觉。某学生掏耳垢时,不小心戳坏耳朵中某结构导致耳聋,该结构最可能是[ ] 。
(3)晕车、晕船与结构[ ]前庭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22.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15°
2 30° 30°
3 70° 70°
(1)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得出数据如上表,结论为 ;当入射光垂直于镜面入射时,此时反射角为 度。
(3)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观察到反射光线。
23.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一组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不改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 (“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则折射角是 。
(4)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光线,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不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等于”)。
24.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参考答案
1-5:ABBCA
5-10:ABBBC
11-15:AACCB
(1)角膜;(2)⑧;(3)变小;(4)晶状体;(5)凹
bd;ac;bd;ac
AO;BO;CO;60;35;120
(1)光的色散;A; (2)粗糙
:(1)甲;(2)漫;遵循
21、(1)中耳;
(2)①鼓膜;⑥耳蜗;听觉中枢;①鼓膜;
(3)④;⑤半规管。
22、(1)B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0;
(3)在;不能。
23、(1)不变;(2)而增大;不可能;(3)45°;(4)小于
24、(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B;(5)放大;(6)D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答】解:A、听不到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
B、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B错误;
C、敲鼓的力越大听到声音越大,说明响度和振幅有关;故C错误;
D、纸筒振动发声的声波传递给蜡烛的火焰,使火焰摇动,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
故选:B。
【解答】解:
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解答】解:看到的水中的“鱼”,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水中的“鸟”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故选:B。
4.【解答】解:
A、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放大镜,即是凸透镜,是远视镜,故B错误;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只能呈现一个暗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会在透镜后面出现一个光线较弱的区域,所以是凹透镜,即是近视镜,故C正确;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故D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
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解答】解:A、1虹膜,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A错误。
B、2是晶状体似凸透镜,对光线起折射作用,B正确;
C、3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是巩膜,C错误;
D、6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但不能产生视觉,D错误。
故选:B。
7.【解答】解:已知入射光线跟水面成45°,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两侧以及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从图中角的关系可知,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大于45°,因此∠BOC>90°,即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大于90°。
故选:C。
8.【解答】解:如图,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解答】解:
(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经水池侧壁反射后,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知:我们在上方看起来,光斑的虚像在Q点,即Q在S的上方。
故选:B。
10.【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6cm 时,物距u=16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11.【解答】解: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外面的物体时,光线发生了折射,看到的是虚像;晚上,打开车内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选:A。
12.【解答】解:小强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50cm>2f,所以f<25cm。
故选:A。
13.【解答】解:
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水中,故AB错误;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解答】解:如果同学们不对图片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C。
15.【解答】解: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正确;
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解答】解:(1)图中①虹膜,②瞳孔,③角膜,④晶状体,⑤睫状体,⑥玻璃体,⑦视神经,⑧视网膜,⑨脉络膜,⑩巩膜。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⑧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3)②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因此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②所示的结构瞳孔变小。
(4)在眼球的结构中,④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5)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也可能是由于眼球的前后方向距离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造成的视觉障碍。故要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必须让原来的光线要发散一些,故需用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1)角膜;(2)⑧;(3)变小;(4)晶状体;(5)凹。
17.【解答】解:
如图,bd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ac透镜中间比边缘薄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bd;ac;bd;ac。
18.【解答】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由图可知,∠1=∠2=30°,故NN′是法线,MM′是界面,所以AO是入射光线,则∠AON为入射角,
且∠AON=90°﹣∠1=90°﹣30°=60°;
BO是反射光线,∠BON为反射角,∠AOB=60°+60°=120°;
CO为折射光线,∠CON′为折射角;∠CON′=90°﹣∠3=90°﹣55°=35°。
故答案为:AO;BO;CO;60;35;120。
19.【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因为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在红光的外侧放上一只非常灵敏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因此,温度计应放在A的外侧。
(2)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光屏上彩色光带,因为光屏表面是粗糙的,对光产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1)光的色散;A; (2)粗糙。
20.【解答】解:(1)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比较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因此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如图甲所示;
(2)乙图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中每条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1)甲;(2)漫;遵循。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1.【解答】解:(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声波引起①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刺激了⑥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④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⑤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
故答案为:(1)中耳;
(2)①鼓膜;⑥耳蜗;听觉中枢;①鼓膜;
(3)④;⑤半规管。
22.【解答】解:(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若纸板上不能显示光线,则可以证明三线是共面的;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右表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若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B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0;
(3)在;不能。
23.【解答】解:(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r和玻璃中的折射角β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则折射角是45°;
(4)由表格可知,玻璃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更强一些,所以当光从水中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不变;(2)而增大;不可能;(3)45°;(4)小于。
24.【解答】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
所以焦距为60cm﹣50cm=10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此时的物距为u=50cm﹣10cm=40cm>2f,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成像于光屏前,不移动光屏,为了使光屏上可成像,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此时物距为u=50cm﹣35cm=15cm,处于蜡烛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B;(5)放大;(6)D。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4/13 12:45:20;用户:逝水寒A;邮箱:120439249@qq.com;学号:240896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