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课后习题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课后习题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5 16:43: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9张PPT)
24 河中石兽
?
?
?
?
?
?
?
?
?
?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q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B.僧(sēng)募(mù)金重修
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C.湮(yān)于沙上
可据理臆(yì)断欤
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
遂(suì)反溯(shù)流逆上矣
C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
?
?
?
?
?
终了,最后。
拖。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主观地判断。
只。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经历
?
?
?
?
阅读

判断动词
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求之下流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
?
?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6.按要求填空。
(1)《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____》,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作者纪昀,字________,清代学者、文学家。
(2)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认为其“__________________”。
阅微草堂笔记
晓岚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顺流下矣
(4)讲学家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河兵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反溯流逆上矣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_______
划(船)。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4页第7-11题。
颠倒,错乱。
咬,文中指冲刷。
?
?
?
?
?
?
?
?
?
?
?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点拨】A项“如”分别为“按照”“比得上”;B项“是”分别为“这”“判断动词”;C项“于”都是“在”的意思;D项“重”分别为“重新”“沉重”。
C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A
10.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位置移动原因分析的是(  )
【点拨】根据老河兵的分析“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做出判断。
事物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凭某个道理去主观判断;实践出真知,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 就:______________
岸。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4页第12-16题。
?
?
靠近。
?
?
?
?
?
?
?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特汲须修绠耳 静以修身
B.蒸远能举其名 有仙则名
C.不知其二者多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D.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D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
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出城从河中取水。
15.【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示例一: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合理推断。
示例二:【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树下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意思对即可)
16.【乙】文中“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的诗句使我们了解到乌鲁木齐城水源的走向反映了该地的地理特点,由此你想到的能体现某地区地理或物候情况的古诗文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门前流水尚能西
示例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乙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出城从河中取水。有个佐领说:“戈壁都是堆积的沙子,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现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假如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活?”于是拔起老树,顺着树根往下凿井,果然都挖到了泉水,只是汲水的绳索要用长一点儿的罢了。可见古代人说雍州土厚水深,显然是不错的。舍人徐蒸远曾经参与这件事,有一次对我说起过。这个佐领可以算得上懂得推究事物的原理。徐蒸远能说出他的姓名,可惜我已经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池时,鉴于伊犁以前没有水的情况,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来靠近水源。我写了《乌鲁木齐杂诗》,其中有诗道:“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载的就是当时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