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大雁归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5 16:50: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大雁归来》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大雁的描写,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的爱鸟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特点,学习作者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大雁是春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到来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廖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xí)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 x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用多媒体课件最示)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190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林业部门任职,1933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一名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一个农场。他根据农场生活的经历写作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打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3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4月的夜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合作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句子略。(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明确:作者找到了友情、亲情等,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3.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究,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飞行路线笔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以主红雀、花鼠衬托大雁对春天感应的准确及迁徙的坚定不移,以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①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②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大地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③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④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物充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孵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们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毛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③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场,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④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⑤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1.第②段加点的“其”指代酸性或碱性土壤。
2.请指出画横线句在第③段中的作用。
答案:总括句。
3.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4.说说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
六、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xí)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 xiáng) 顾忌(jì)
2.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案:11月南飞的大雁、3月的大雁、大雁归来的情景、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4月夜问大雁集会时的鸣叫。
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爱雁之情。
3.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答案:(1)来的季节是3月的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3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11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行。
(7)4月的夜间,大雁集会时会一阵阵喧闹。
七、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对动物怀有这种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八、布置作业
寻找描写大雁的诗歌来阅读。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