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 , 。
7、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
8、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10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11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14、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 词,它具体指 。
15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16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17、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题。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 )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 )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 )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依课文填充空缺的五个词语。
2.仔细体味画线句用的描写手法,并指出作用。
3.结尾段和上文______________照应,“女孩子”是_____________,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
4.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甲]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5.文段甲处应填的一句话是( )
A.鬼子追得很紧 B.大船追得很紧C.敌人追得很紧 D.大船越来越近
6.文段中两次描摹妇女们划船的水声,第一次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____;不同的水声,不同的节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这是一句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妇女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8.“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六)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9.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10.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11.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12.“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1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16.“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17.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八)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了。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
A.吊 缩 拉 来 B.攀 勾 搀 疏C.攀 缩 搀 来 D.吊 勾 扶 搀
2.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
3.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语段中出现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第一次)( )
(2)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第二次)( )
(3)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第三次)( )
(4)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5.结合文段谈一谈,当面临与父亲的一次较长久的离别时,你是否会流下眼泪。
课内语段阅读题的答案
(一)1、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4、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二)6、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7、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 8、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9、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10、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11、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三)12、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13、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14、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15、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16、 背景;原因。 17、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四)1、绕着 扫过 蹲 咬 穿透 2、景物描写。第一处,渲染气氛,预示着将有一场战斗发生。第二处,烘托战斗获胜时老头子的高兴心情。 3、“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二菱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不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4、自信,自尊;有仇恨,有热血,有柔情。让抗日将士高兴,让日本鬼子胆寒。
(五)5、B 6、哗,哗,哗 缓慢、轻快 哗哗,哗哗,哗哗哗 愈变愈快 情势不同,心情不同 7、心理 誓死不当俘虏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8、暗示全民皆兵,暗示一场伏击战将在这里展开
(六)9、“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10、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11、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12、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 13、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七)14、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15、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16、“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7、“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八) 1、C 2、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爬过月台台阶的背影。 3、(1)√ (2)× (3)× (4)√ 4、通过对父亲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和分别后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子相怜相爱的真挚感情。5、略(本题属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谈出自己对父子之情深切的感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