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复习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复习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5 08: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
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精讲知识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一 从 “ 两弹一星 ” 到漫步太空 (重点、难点)  “两弹一星” ?
(1)原子弹的研制: 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我国西部戈壁, 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助学资料?
“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②中国面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冲破美苏两个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导弹的研制: 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 核武器的试验。 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①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 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② 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4)历史意义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 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比较助学?
“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所指内容不同。“两弹元勋”中的“两弹”指的是邓稼先参与研制的原子弹和氢弹。 “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助学资料?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 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漫步太空 (1)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 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 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 年 9 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实现了太空行走?。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助学资料?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 进行科学实验、 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特殊技术保障。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h ā o)素(重点)  1.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 比常规稻增产 20 % 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 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杂交水稻技术的国内意义: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 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 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 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3)杂交水稻技术的世界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 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0 世纪 90 年代,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 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 很高的国际声望,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史料阅读?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颁奖词 解读: 这段颁奖词说明了袁隆平的志向及其精神。 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满足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青蒿素 (1)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 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发现:中国药学家屠呦( yō u ) 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 70 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助学资料?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 年起,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约 2.4 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 150 万人因该疗法 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众称其为“东方神药”。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 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4)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 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知识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 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3)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 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 发展方针: 1956 年, 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 (艺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学术问题上) 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杰出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概况: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成果丰富。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代表: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3)影响: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助学资料?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 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 1900 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 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 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 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