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5 09: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讲知识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难点)  
1.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
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
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
精讲知识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助学资料
我国少数民族之最
人口分布最广:回族。
人口最多:壮族。
人口最少:珞巴族。
受教育水平最高: 塔塔尔族。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云南省。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拓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1)历史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社会因素: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3)政治关系: 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
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政治认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国家统一领导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民族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集中的领导,保证国家政令在民族自治地方的
贯彻执行。
3.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漫话历史
民族区域自治为少数民族遮风挡雨
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4. 实行
(1)划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
本方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
数民族自治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3)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助学资料
5 个自治区
地区 名称 成立时间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47 年 5 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年 10 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年 3 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 年 10 月
西藏自治区 1965 年 9 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二 共同繁荣发展 (重点)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
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 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措施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
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
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助学资料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改革, 废除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 如在西藏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农奴制;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过渡。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经济)
①政策: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派出大批人员, 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②成就:各民族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
发展经济, 取得了很大成就。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
平日益提高。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史料阅读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解读: 史料选自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 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3)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化)
①创制文字: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 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②尊重宗教等定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助学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中国一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
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会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③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
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④措施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西部大开发(综合)
①时间: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②范围: 5 个自治区、 27 个自治州和 83 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 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 。
归类整理
西部大开发涉及的地区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广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西藏、新疆、内蒙古 12 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3.成就: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
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以来, 在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教育和文化
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 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拓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是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