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同步练习(3课打包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同步练习(3课打包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5 09:59:40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
A.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平等
B.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
D.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最早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  )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主要包括(  )
①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事件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B.西藏自治区成立
C.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D.青藏铁路建成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材料二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亿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1952年
57.9
<100
2008年
30 626.2
3 389
材料三 近年来,境内外恐怖活动威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警方表示,要依法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渗透破坏活动,严惩暴力恐怖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1)材料一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制度?对此你有何认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试举两例加以说明。阅读材料三,你认为当今威胁民族大团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详解详析
1.C 2.C 
3.A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故选A项。
4.B 【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5.D 
6.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改革开放新时期”来分析判断。A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B项是在1965年;C项是从1959年开始。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联系。故选D项。
7.(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认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言之有理即可)原因:党和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3)史实: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时期不断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主要因素: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股势力”)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目的是(  )
A.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B.证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维护世界和平
2.下列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中国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 ③“两制”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④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能用于解决(  )
A.台湾问题 B.少数民族问题
C.香港问题 D.澳门问题
4.“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来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  )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5.2020年是香港回归23周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3周年。这两个地方分别是特别行政区和自治区,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设立
C.都是“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D.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6.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回归祖国前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落实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生活产生任何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祖国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7.回归祖国20多年来,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实施“一国两制”
B.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会谈。撒切尔夫人态度强硬,抱定中英谈判只有在承认三个条约(最后签订的一个条约是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下去。邓小平针锋相对地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余地……”
材料二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到时英国必须下旗归去。……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材料一中“三个条约”中的前两个条约是什么?清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是什么。
(3)中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说明了什么?
(4)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师详解详析
1.A 2.A
3.B 【解析】 本题考点为“一国两制”构想,考查判断分析能力。“一国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是充分考虑到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而提出的,不能用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故选B项。
4.A 
5.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是中国国内的行政区域,必然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因此答案选D。
6.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我国政府秉承的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香港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从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变与不变可以看出这项政策得到认真的落实,因此答案选A。
7.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依据所学知识,澳门回归祖国后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一国两制”的实施,因此答案选A。
8.(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主要原因:英国综合实力强大,清政府腐朽落后,对外战争战败被迫割地赔款等。
(2)香港的主权问题是不容讨论的,1997年中国要收回新界、香港岛和九龙。
(3)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类似亦可)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前提
2.在“一国两制”构想下,港、澳、台成立特别行政区后,不允许香港、澳门保留军队,而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的原因是(  )
A.香港、澳门没有军队
B.香港、澳门与大陆相连
C.台湾军队实力强大
D.香港和澳门原驻军是外国殖民军,台湾军队是中国军队
3.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地高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
A.38年     B.39年 C.43年 D.93年
4.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是(  )
A.制定和平统一方案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D.落实八项主张要求
5.2005年4月,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2015年11月 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领导人的会谈(  )
A.有利于解放台湾
B.有利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有利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6.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这里的 “三通”不包括(  )
A.通邮 B.通航
C.通信 D.通商
7.阅读图示,回答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建立了哪所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谁?
(2)2020年是卢沟桥事变83周年,这个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1949年4月23日,哪座城市获得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4)“九二共识”指的是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哪一原则达成的共识?
(5)综合上述图示,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台政策的变化来分析解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D 【解析】 虽然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形成的过程和性质不一样。中央政府驻军香港、澳门主要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台湾军队也属于中国军队。故选D项。
3.B 
4.B 【解析】 本题考查“九二共识”,考查分析能力。“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B项。
5.D 6.C 
7.(1)黄埔军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南京。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合作共赢。(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