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民海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兵种逐渐多样化。下列兵种不属于海军的是( )
A.水面舰艇部队
B.潜艇部队
C.海军航空兵
D.常规导弹部队
2.下列关于人民空军建立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3 000多架
C.人民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D.人民空军在抗日战争中击落敌机300多架
3.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的歼击机机型为( )
A.歼-5型 B.歼-6型
C.歼-10型 D.歼-20型
4.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它是由哪一战略性独立军种更名而来的?( )
A.海军 B.空军
C.陆军 D.第二炮兵部队
5.习近平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实行革命的政治工作,保证了我军始终是党的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力量,使我军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此论断出现在( )
A.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
B.2014年古田会议上
C.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了巨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政府的重视
C.广大官兵的努力
D.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7.读图,回答问题。
图B 国庆70周年受阅的东风-41机动洲际导弹
图D 2016年中国海军参加环太平洋军演
(1)从上述四幅图片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装备、军种等方面有什么变化?
(2)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类型有哪些?
(3)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防能力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通过上述四幅图片感受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变化,对此你有何感想?
教师详解详析
1.D 2.D 3.A 4.D
5.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4年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为此不难得出选B。
6.A
7.(1)图A装备差,多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山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兵种单一、装备科技含量低,到现在已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装备科技含量高,国防能力强。
(2)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军队建设;中央的正确决策;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等等。
(4)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体会到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壮大;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了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里表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不同任何西方国家有任何往来
B.完全听命于苏联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拒绝同美国建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包括( )
A.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B.不与中国建交
C.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D.扶植蒋介石集团发动反攻大陆的战争
3.1953年,同印度代表团会见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乔冠华
4.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平等互利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共同繁荣
5.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说:“如果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声明中提到的原则,应该适用于( )
①发展中国家 ②经济发达国家 ③弱小落后国家 ④资本主义强国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该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
A.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亚非国家过去的遭遇不同
7.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我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当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是( )
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D.为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万隆会议后,一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3)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上述方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适用吗?它包含了什么道理?
教师详解详析
1.C
2.D 【解析】 美国在中国内战期间,扶植蒋介石集团进行反人民战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植蒋介石集团占据联合国席位,但是并没有扶植蒋介石集团发动反攻大陆的战争。故选D项。
3.B 4.D 5.D
6.A 【解析】 在万隆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利用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制造混乱。故A项符合题意。
7.C
8.(1)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适用。“求同存异”包含了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道理。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促成这一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和支持
D.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菲施贝克认为,中国人通过对美国乒乓球队的款待发出的一个主要信息是: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中国去。他说:“总起来说,这是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以很快的速度展开的一个大规模的满面微笑的运动。”这表明( )
A.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B.中国重视乒乓球运动的交流
C.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
D.中国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
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给下列大事年表概括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2001年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全面发展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2013年
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进一步巩固对我国总体有利向好的周边环境勾画了蓝图
2014年
习近平同奥巴马在中南海商讨两国共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2017年
习近平赶赴德国汉堡参加G20峰会
A.新时期中国外交
B.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中美关系的深入发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态度所占比例变化表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这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2)1960—1985年,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大改变?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指出决定一个国家外交地位和外交出发点的因素各是什么?
教师详解详析
1.D
2.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从材料中“中国人通过对美国乒乓球队的款待”“大规模的满面微笑的运动”等信息可推断出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故选A。
3.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可以排除③,故选C。
4.A
5.(1)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也使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2)变化:由片面到客观(或由以消极报道为主到以中性报道为主)。原因:中美关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对美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国家综合国力;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