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同步练习(3课打包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同步练习(3课打包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5 10:14:0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人民政协”“全国政协”。追溯历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月
C.1949年9月 D.1949年10月
2.右图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
B.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C.会议主要讨论统一台湾和夺取全国胜利的问题
D.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3.春联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副春联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
A.1919年 B.1945年 C.1949年 D.1950年
4.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所指的历史事件的国内意义是(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  )
A.李维汉
B.阿沛·阿旺晋美
C.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D.聂荣臻
6.小明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两幅图,下列关于他对两幅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1)材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天?
(2)材料二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请你举出两例史实说明材料二中“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
(4)你认为中国能改变这种“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即1949年9月,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C 3.C 4.A 5.B 6.D
7.(1)1949年10月1日。
(2)开始标志:五四运动。结束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4)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的勇敢、团结;国际社会的援助;等等。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 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
A.朝鲜爆发内战
B.美国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C.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D.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决定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3.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这里的“他”是(  )
A.黄继光 B.董存瑞
C.罗盛教 D.邱少云
4.同学们在学唱纪念志愿军战士的歌曲《英雄赞歌》时,对歌词“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进行了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
A.歌词中“人民战士驱虎豹”中的“虎豹”是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B.歌词体现了志愿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歌词中的“人民战士驱虎豹”的目的是保家卫国
D.这首歌曲描述的事件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5.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标志
是(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C.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6.中国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A.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
B.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D.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
7.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朝鲜战争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所以,志愿军将士才会有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才能不断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这场正义之战也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最终正义之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事实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习近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忍无可忍的情况”具体指什么。
(2)依据材料内容,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主要目的及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请你列举两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哪些宝贵的精神?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教师详解详析
1.A 2.A 3.D 4.A 5.D
6.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中国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当时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故选D。
7.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抗美援朝不仅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的支援,而且对于保卫我国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给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警告,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环境。故选D。
8.(1)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主要目的: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要原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志愿军的英勇战斗。
(3)黄继光堵机枪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1.下面社论中的“战争”是指(  )
它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
     ——1950年6月《人民日报》社论
A.解放战争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广大贫雇农终年辛勤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土地改革的重点是在(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4.“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应出自下列哪部文献?(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5.右图是一个面带微笑正在耕地的农民,旁边竖着一块地界碑,上面写着:磨沟村雇农冶金财分得土地二亩五分。图片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6.右面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贴的宣传画。根据宣传画的内容,可以判定这幅画应该出现在(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7.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我国1950年冬至1952年底基本完成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C.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土地改革前土地所有制情况调查表
地主、富农
占农户总数不到7%
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
贫农、雇农
占全国农户57%以上
占有耕地总数的14%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1953年同1950年相比,农民留用粮食增长28.2%,其中生活用粮食增长8.6%。
(1)上面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开始于何时?
(2)用自己的言语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
(3)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
2.A 3.A 4.C
5.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选B。
6.D
7.D 【解析】 材料中“农民们欢天喜地”说明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说明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说明④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材料未涉及推行土地改革的区域范围,无法体现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故选D。
8.D
9.(1)土地改革。1950年冬。
(2)三则材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材料一说明全国土地改革前,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巩固新生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