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本文既简明精炼,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观看恐龙视频。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前先一起开看一段恐龙的录像,去感受一下几亿年前恐龙的形象吧。(观看视频)
刚刚我们都被这壮丽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所震撼了。那么有谁知道恐龙这个2.5亿年前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却销声匿迹了呢?从恐龙的灭迹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 hái) 褶(zhě)皱 劫难(nàn) 追溯(sù)
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尸骨。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新疆域》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印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四、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第2~14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第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第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第6、7段写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13、14段,介绍南极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15段,总结全文,突出主旨。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6段,介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第7~17段,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第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12 - 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二)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非洲与南美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其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5、 拓展延伸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明确:
示例一: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两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示例二: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的发明众所周知。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达标检测
课内阅读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 tún) 褶( zhě)皱 遗骸( haí)
潮汐(xī) 劫(jié)难 追溯( sù)
2.解释下列词语。
(1)遗骸:遗体、尸骨。
(2)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劫难:灾难,灾祸。
(4)致密:细致精密。
(5)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3.(1)两篇短文均是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科普作品。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自贡(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提示: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阅读下面文段,同答问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6.第2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 B )
A.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相互排斥。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7.第3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 C )
A.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B.金刚石和斯石英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恢复原貌的趋势。
C.斯石英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D.斯石英的原子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8.第4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答案:能换。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加速原子间的分离”,这是事实。
9.第4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C )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拓展阅读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至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13棵。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这13棵树已进入暮年。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树了。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大颅榄树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此时正好300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岁,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看来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④坦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灭绝的原因。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进行耐压实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种子外壳太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像一只臼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传宗接代。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
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树越来越步,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⑤坦普尔后来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10.从第①段中找出与“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相照应的一个词:稀有。
11.让生态学家觉得大颅榄树与渡渡鸟确实有某种联系的根据是什么?
(1)渡渡鸟从最后灭绝到现存的时间与13棵树的树龄相同;
(2)渡渡鸟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
12.对大颅榄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大颅榄树的种子外壳太厚太硬。
B.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吸取水分,自身无法发芽。
C.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成活率很低。
D.能将大颅榄树的种子磨薄使其发芽的渡渡鸟灭绝了。
1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
(1) (2)
答案: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等(只写出两种即可)
七、课堂小结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印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八、布置作业
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