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
课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社会危机的冲击、群众的长期斗争、对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有识之士的改革与探索等是引发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二、建立“福利国家”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四、“新经济”的出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1.原因
①192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
②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③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影响
①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③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
混
合
经
济
市场调节
国家干预
结合
国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并存
1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反映本质问题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进行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B
2.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着手制定“新边疆”的施政纲领,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商贾巨富和普通工人的收入有所增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促进经济繁荣
D.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C
3.二战后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期,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出来论证资本主义的长命百岁,有的称为“后工业化社会” “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或“超级技术社会”,其原因在于
A.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冷战格局下苏联趋向解体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C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2.实质
3.发展过程
4.福利政策的特点
5.评价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①二战后开始发展起来;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③1973年经济危机后发展受挫,仍继续发展;
④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减少政府开支,缩小规模。
3.发展过程
4.福利政策的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评价
①积极: 一定程度保障人民利益,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增加国家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助长部分人的懒惰,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高额税务使得个人、企业、社会不堪重负;
二战后有西方学者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会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享受,工人和老板可以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漫游同样的风景胜地,技术的进步控制了人们的身心,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此观点重在强调
A.物质享受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
C.国家应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技术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异化
D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C
必修二
第5-8课
第11-13课
第17-19课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
2.原因
3.作用
1.含义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2. 原因
①科学技术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提高;
④消费需求多样化;
3.作用
①改造传统的工业与农业,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的配置;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
20世纪60年代,美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国家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
B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C
四、“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
2.时间和背景
3.实质
4.意义
1.含义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时间和背景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实质
全球化
信息化
4.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使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上升,1998年,美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美国GDP的76. 7%,而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分别占美国GDP的1.4%和21. 9%。这反映此时的美国
A.农业生产的衰退 B.向知识经济过渡
C.产业结构不合理 D.经济竞争力较强
B
在经历了1983年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之后,从90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说明美国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C.政府的职能重新得到加强
D.经济发展得益于冷战结束
B
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