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一、导入
同学们,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那些关于梨花的诗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宋代) - 《破阵子·春景》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刘方平《春怨》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宋代) -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在不同的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按人物的出场顺序,展示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5.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顾小茅屋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按人物出场顺序
“我”和老余 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专门运粮食
一群姑娘 照管小屋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 照料小屋
结合上述内容,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
2.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3.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细读课文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设置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1.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2.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3.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妺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魚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聚焦“梨花”,体味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Tips: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自然界的梨花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辦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轻飘落的梨花辨,营造了美的意境。
人名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先写花,后写人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雷锋精神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总结
“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 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我”和老余修耳小茅星,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璃族老人送米、修算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星,向解放军战士和组姐学习
(4)梨花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总结
“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Tips: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锋同志助人为乐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了文化韵味。
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课堂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