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卷板+解析版)岳麓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卷板+解析版)岳麓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6 16:13:57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外交上长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欧洲大陆     B.保持欧洲“均势”
C.打击法国 D.打击德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B项是手段,A项才是主要目的;C、D两项不全面。
答案:A
2.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德奥同盟 D.德意同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可知该集团为三国同盟,B项正确。
答案:B
3.下列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②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 ③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A.①④②③ B.④②③①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不同利益集团开始形成,出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答案:D
4.右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及识记能力。漫画反映了一战前欧洲处于战争前夕。结合题干中“1897年”的时间限定,可知②错误,三国协约形成于1907年,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答案:C
5.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为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极力(  )
①扩军备战   ②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军事领域   ③宣扬极端民族主义  ④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要求“在军事上压倒对方”。③④不符合要求。
答案:C
6.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下列选项中与“沙文主义”具有一致性的有(  )
①泛日耳曼主义  ②泛斯拉夫主义   ③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极端民族主义的理解。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是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不属于极端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不属于极端民族主义,排除③④;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
答案:A
7.“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费利尔·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  )
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 D.一战爆发
解析:由材料中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可知该事件指的是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A
8.三国同盟中,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同盟国作战的国家是(  )
A.意大利 B.德国
C.法国 D.奥匈帝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从材料信息可知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更符合题意。
答案:B
10.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上述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从题干中的“新式武器的运用”可知C项符合题意。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使用了坦克。
答案:C
11.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主要原因是(  )
A.同盟国处于协约国包围夹击下
B.同盟国的作战方针失误
C.美国参战改变了力量对比
D.协约国经济、军事实力占优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是因为协约国在经济、军事上更具优势,更适应旷日持久的战争,D项正确;A、B两项在1914年就已出现;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C项错误。
答案:D
12.“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八十二票对六票,众议院以三百七十三票对五十票,通过了参战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美国内部仍然存在着“孤立主义”情绪 ②美国参战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③美国参战的借口是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④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有人反对参战可知①正确;②③也是美国参战的原因;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维护本国利益而非维护世界和平,④错误。
答案:A
1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德意志帝国政府已立意在2月1日以后……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演说中“最近的行为”是指(  )
A.1905年德军参谋长制定的“施里芬计划”
B.1916年德军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C.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
D.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
解析:由材料中的“击沉……任何港口的船只”可知是1916年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契机。
答案:B
14.“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一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要回家”“我不想再呆在这里”可知一战后期,军队中的反战情绪高涨。
答案:A
15.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
C.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为了实现人民需要和平的愿望,苏俄退出了一战,C项正确。
答案:C
16.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那么,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下列哪些国家的历史可以佐证这一预言(  )
①德意志帝国 ②沙皇俄国 ③奥匈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分别是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D项正确。
答案:D
17.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
A.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解析:由题干中的“1918年”可知《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一战后的状况,西欧在一战中受到沉重打击,逐渐衰落,B项正确。
答案:B
18.列宁指出:“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下列各项属于这类革命的有(  )
①美国独立战争 ②法国大革命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德十一月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列宁的话的意思是战争推动了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法国大革命则是要推翻法国的封建统治,都与战争的推动无关,只有③④是一战推动的结果。
答案:D
19.“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东方各民族”指的是亚非拉美地区,一战促进了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东方各民族”的要求。
答案:B
20.192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被授予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消息传来后,人们欢欣鼓舞。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荷兰向组委会提供了物资援助。但这届奥运会场地分散且简陋,观众人数也比较少,在奥运史上并不是很成功,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战争造成的社会经济萧条
B.人们对奥运会缺乏理解与支持
C.苏联等国家的抵制
D.举办地奥组委组织不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在1920年举行,而当时正处于一战刚刚结束之时,而比利时又是一战的主要战场,受战火摧残严重,整个欧洲也饱受战争之苦,A项正确。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1题18分,22题20分,23题22分,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在一战中阵亡的普通德国士兵在他的家书中写道:“德国人向来把死亡看作高尚人生的完成……”
材料二: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卖国贼在背后捅一刀”。
材料三: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 200万人失去生命。
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情况?(3分)
(2)材料二中的“卖国贼在背后捅一刀”,真实情况是怎样的?(3分)
(3)阅读材料三,你会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4)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判断,欧洲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
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出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第(2)问可结合全国内的革命运动理解材料;第(3)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第(4)问可结合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的史实作答。
答案:(1)极端民族主义(或受统治阶级欺骗,狂热战争等)。
(2)在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
(3)战争使疾病流行,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战争带来了饥荒和贫困;战争使欧洲国家矛盾激化,出现政治危机。
(4)摧毁了一些帝国,如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帝国等;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6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次派遣顾问豪斯到欧洲调处。但是,豪斯在与英法和德国接触后,得出了“在付出这么多年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可以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二: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与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我们替自己做出的抉择,必须深思熟虑,稳重适度,符合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动机。我们必须摒除激动的情感。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正义和权利的诚实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
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
(1)材料一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2)据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说明理由。(14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可结合战争的性质分析原因;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威尔逊的表面文章和其维护本国利益的实质之间的区别。
答案:(1)正确。由于这场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中止战争。
(2)原因:同盟国击沉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船舶,向全世界发起了挑战。目的: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的权利。不同意。战争初期,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在交战双方精疲力竭之时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以掠夺战利品,维护美国利益。
2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原先的经济平衡。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品市场的减少。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英国商船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和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事实一样,也使无形收入减少。布尔什维克革命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投资,还消灭了一个重要的制成品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以制造业为例,1913~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 313亿美元,1918年上升到1 518亿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到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水平,再猛增到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吴于麈、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说明了一战后英国怎样的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和结果。(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6分)
解析:第(1)问中的经济状况可依据材料一中“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应结合材料一中“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现象需要依据材料二中“新的‘战争繁荣’周期”等信息进行判断。原因应从发展环境、刺激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结果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应依据材料一中“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材料二中“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等信息,从西欧地区及美、日两国等方面进行说明和分析。
答案:(1)经济状况:经济受到重创,发展水平衰退。主要原因:美、日的崛起和竞争;海外市场的减少;商船队遭到严重破坏;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丧失在俄国的投资和市场。
(2)现象: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美国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美国参加一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的推动。结果: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3)西欧相对衰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英国进一步丧失世界工业第一强国的地位。美、日迅速崛起,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PAGE



1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外交上长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欧洲大陆     B.保持欧洲“均势”
C.打击法国 D.打击德国
2.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德奥同盟 D.德意同盟
3.下列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②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 ③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A.①④②③ B.④②③①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4.右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为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极力(  )
①扩军备战   ②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军事领域   ③宣扬极端民族主义  ④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6.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下列选项中与“沙文主义”具有一致性的有(  )
①泛日耳曼主义  ②泛斯拉夫主义   ③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费利尔·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  )
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 D.一战爆发
8.三国同盟中,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同盟国作战的国家是(  )
A.意大利 B.德国
C.法国 D.奥匈帝国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0.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上述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1.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主要原因是(  )
A.同盟国处于协约国包围夹击下
B.同盟国的作战方针失误
C.美国参战改变了力量对比
D.协约国经济、军事实力占优势
12.“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八十二票对六票,众议院以三百七十三票对五十票,通过了参战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美国内部仍然存在着“孤立主义”情绪 ②美国参战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③美国参战的借口是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④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德意志帝国政府已立意在2月1日以后……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演说中“最近的行为”是指(  )
A.1905年德军参谋长制定的“施里芬计划”
B.1916年德军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C.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
D.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
14.“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一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15.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
C.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16.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警告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如果你们开始跳一场最后的大战舞,那么,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下列哪些国家的历史可以佐证这一预言(  )
①德意志帝国 ②沙皇俄国 ③奥匈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
A.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18.列宁指出:“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下列各项属于这类革命的有(  )
①美国独立战争 ②法国大革命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德十一月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0.192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被授予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消息传来后,人们欢欣鼓舞。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荷兰向组委会提供了物资援助。但这届奥运会场地分散且简陋,观众人数也比较少,在奥运史上并不是很成功,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战争造成的社会经济萧条
B.人们对奥运会缺乏理解与支持
C.苏联等国家的抵制
D.举办地奥组委组织不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1题18分,22题20分,23题22分,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在一战中阵亡的普通德国士兵在他的家书中写道:“德国人向来把死亡看作高尚人生的完成……”
材料二: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卖国贼在背后捅一刀”。
材料三: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 200万人失去生命。
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情况?(3分)
(2)材料二中的“卖国贼在背后捅一刀”,真实情况是怎样的?(3分)
(3)阅读材料三,你会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4)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判断,欧洲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6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次派遣顾问豪斯到欧洲调处。但是,豪斯在与英法和德国接触后,得出了“在付出这么多年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可以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二: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与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我们替自己做出的抉择,必须深思熟虑,稳重适度,符合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动机。我们必须摒除激动的情感。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正义和权利的诚实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
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
(1)材料一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2)据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说明理由。(14分)
2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原先的经济平衡。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品市场的减少。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英国商船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和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事实一样,也使无形收入减少。布尔什维克革命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投资,还消灭了一个重要的制成品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以制造业为例,1913~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 313亿美元,1918年上升到1 518亿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到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水平,再猛增到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吴于麈、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说明了一战后英国怎样的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和结果。(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6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