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6 16:16:25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
自主预习设计
工业革命
原料产地
英国

俄国
突尼斯
经济联系
光荣孤立

奥匈帝国


法俄军事协定草案
英法协约
英俄协约
科学技术
军事
扩军备战
传统武器
潜艇
坦克
空中
电报
战争
军事力量
泛日耳曼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
核心内容突破
随堂基础训练
整体知
工业革命升展
原因
生产过剩
列强对世界
市场的争夺
个世界被
瓜分完毕
引发重新瓜分
殖民地的战争
云密布
两大军事集
国同盟_德
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英、法、俄

圆进步成果门大爸
国主义和极泛日尔曼主义、
民族主义的泛滥泛斯拉夫主义
英法极端民族主义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不包括(  )
A.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
B.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C.对外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D.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已经结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三项所述内容都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点;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D项错误。
答案:D
2.“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是同不列颠帝国的生存不相容的。”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德矛盾尖锐
B.德国要灭亡英国
C.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加剧
D.英德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激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随着德国海上实力的上升,加紧扩充军备,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和抢占殖民地,英德矛盾尖锐,但并不是德国要灭亡英国,B项错误。
答案:B
3.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修复同法国的关系。当他到达巴黎时,法国群众面带愠色,甚至有人还喊出反英口号。但他毫不在意,到处发表演说,宣称对法国人的“光荣传统”和“美丽城市”仰慕已久,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当他离开巴黎时,群众转而向他欢呼“吾王万岁”了。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寻求与法国和解
B.英法矛盾得以彻底消除
C.爱德华七世访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D.历史上英法之间曾存在长期的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英国在积极谋求与法国的和解,并取得了成功,两国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得到调整,但并不能说彻底消除。
答案:B
4.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德国两侧的大国”指的是法国和俄国。三国同盟的形成引起法俄的不安,法俄结盟。这正是俾斯麦所担心的“噩梦”。
答案:B
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是(  )
A.英、法、俄与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实质”即透过表面现象而存在的因素,A、B、C三项都是表面现象,也是具体原因,只有D是根源,也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答案:D
6.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维护民族的独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宣扬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其目的是驱使民众参加战争,把对外扩张当作全民族的利益,C项正确。
答案:C
7.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可以毁灭世上现存的一切。战争对科技的使用,使科技成了杀人的恶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是战争的帮凶
B.科学技术是杀人的恶魔
C.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
D.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技与战争关系的认识。材料反映了科技的“双刃剑”作用。科技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不是科技本身的作用,而是如何利用科技,即掌握科技的人怎样利用它,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
(1)两则材料反映了德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对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影响的认识。
解析:第(1)问“德国对外政策”依据材料中“凡是外国人”、“建立大德意志”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原因”需要联系德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第(3)问注意结合德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争夺世界霸权。
(2)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超过英、法两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3)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德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互对峙和扩军备战;国际危机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一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之间在瓜分非洲问题上有利害冲突。英国控制埃及之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在扩大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19世纪末双方军队几乎发生武装冲突。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20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
材料二: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也同英俄调整在亚洲的矛盾有关。按照这项协定,伊朗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中部为中立地带,双方均可自由出入。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同意维持西藏现状,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
(1)由材料可知,英国同法国签订协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
(2)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实质是什么,其签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你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有何认识?
解析:第(1)问可结合20世纪初的国际背景理解材料;第(2)(3)问要看到大国强权色彩和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答案: (1)对付德国。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以便联合俄国在欧洲共同对付德国。
(2)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协定。正式形成了三国协约,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完全以维护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勾结的过程中,总是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为代价。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是“致我的军队”。
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德国,一位俄国人记录了这样的情景: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竖立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模型。在乐队的吹奏声中,模型被点上火,倒塌的墙垣发出隆隆的响声,教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歪歪斜斜跌落在地。可德国人却在鼓掌和喊叫。当最后一堵墙倒在火堆中时,乐队立即奏起德国国歌,人们的狂热已经无法控制了。
材料三: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
(1)材料一反映德国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2)材料二、三反映出当时欧洲各国掀起了一股怎样的狂热?
(3)上述狂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出德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第(2)问体现了泛日耳曼主义和沙文主义;第(3)问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对一战的推动作用。
答案:(1)当时的德国是一个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
(2)极端民族主义。
(3)使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演愈烈,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PAGE



1



(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自主预习设计
塞尔维亚
俄国
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波斯尼亚
奥匈
萨拉热窝事件
塞尔维亚
全面爆发
极端民族主义
英法
奥匈
塞尔维亚
英法
速战速决
西线
凡尔登绞肉机
坦克
后方
平民
经济实力
中立
英法
同盟国
无限制潜艇战
1917
协约国
中国
全球规模
苏维埃俄国
和平法令
布列斯特
保加利亚
基尔港水兵
同盟国
核心内容突破
随堂基础训练
整体知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西线英法对德
惨烈的四年战事
战线东线俄对德奥
南线塞对奥匈
马恩河战役
主要战事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美国参战}_全球规模阶段」
苏俄退出战争
德奥战败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一、选择题
1.原本可说完全是意外的星星之火,因希腊悲剧式的命运而燃烧为燎原之火。由于大公的夫人非贵族出身,欧洲各王国没有一位国君参加丧礼。假使各国国王曾聚集一堂,有机会交换意见,或许就不至于在数天后轻言宣战,毕竟引起战端的仅是一桩恐怖分子的阴谋。文中“丧礼”为谁举办(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C.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D.美国总统威尔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悲剧”和“丧礼”指的是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答案:B
2.“一战”爆发初期,“反战”声音微乎其微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战刚刚开始
B.参战国民众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狂热战争情绪中
C.战争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
D.统治阶级的宣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战争被认为是捍卫民族利益的有力手段,因此人们极力支持战争。
答案:B
3.一战期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场是(  )
A.海上战场 B.西线战场
C.东线战场 D.南线巴尔干战场
解析:一战爆发后,形成了三条战线:在西线作战的是协约国的英法军队和同盟国的德国军队;在东线作战的是俄军与德国和奥匈军队;南线作战的是塞尔维亚军队和奥匈军队。东西两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但西线更具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B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凡尔登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对这段话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德国使用了毒气作为进攻手段
B.战争的残酷性
C.法军经受了残酷的战争考验
D.德国人使用了先进武器坦克进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A、B、C三项都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坦克是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5.美国总统伍德罗·戚尔逊在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此后美国决定(  )
A.修改《中立法》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参加巴黎和会
D.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威尔逊”“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世界公民”等信息可知,美国决定在一战爆发两年多之后参战。
答案:B
6.“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的是(  )
①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十月革命 ②一战引发了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 ④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①②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一层意思,③④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二层意思,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7.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的能力。四题肢都是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 000多门,重炮600多门,……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
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
材料三: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
1916年2月21日战斗打响 ……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德法两军各伤亡40万人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西线转入相持”;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转折点”“德奥方面每况愈下”;回答第(3)问可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和战事中心的变化。
答案:(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
(1)指出材料一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内容有何矛盾之处?这一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概括美国的中立政策;第(2)问应综合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和影响。
答案:(1)“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2)矛盾之处: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二大量贷款给协约国集团。
实质问题: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结果:在战争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情况下,美国于1917年迫不及待地参加对德作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上述三组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2)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
(4)通过上述图片我们能得到哪些关于战争的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可根据图片信息看出飞机、坦克、毒气开始在一战中使用;第(2)问原因可联系经济、科技的发展及战争的需要;第(3)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战争的关系;第(4)问要从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及科技对战争的影响入手。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用于作战;毒气战开始出现;坦克等新式武器也投入使用。
(2)科学技术的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的需要也推动了现代武器的产生。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发展服务。
(4)科技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军事建设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尽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PAGE



1



(共42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自主预习设计
33
1 000
2 000
灾荒
法国
人力
物力
财力
经济
乐观主义
民主
自由
幻灭感
危机感
英国
债权国
资本输出国
伦敦
纽约
欧洲
中国
长足发展
十月革命
十一月革命
社会主义
波兰
民族工业
工人阶级
殖民统治
殖民体系
核心内容突破
随堂基础训练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一、选择题
1.斯大林曾经说过:死一个人是一个悲剧,死100万个人就是一个统计。杀一个人是罪犯,杀100万个人就是一个英雄。这段让人不寒而栗但又真实到极点的话反映了战争的(  )
①成就感 ②愉悦性 ③残酷性 ④反人类性 ⑤罪恶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死100万个人、杀死100万个人等信息,可知是残酷性、反人类性、罪恶性。
答案:B
2.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含义是指:战争将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往日的辉煌即将消失。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一战摧毁了一个旧世界,催生了一个新世界。这里的“新”表现在(  )
①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出现 ②新的国际格局开始形成——西欧衰落,美日崛起 ③欧洲新生独立国家出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④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独立运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战催生了一个新世界的理解,①②③④均符合史实。
答案:D
4.日本经济在一战期间长足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本土没有遭受战火
B.接受了欧洲大量订单
C.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中国扩展势力
D.国际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东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三项都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D项叙述错误。
答案:D
5.一战引发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
①俄国二月革命  ②俄国十月革命   ③德国十一月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革命性质的认识。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②即可。
答案:D
6.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直接促使这些思潮兴起的原因包括(  )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大战造成的破坏和伤亡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  ③国际联盟的建立   ④大战催生的新发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十月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战争的残酷性,使人们反思战争,和平主义思潮兴起,A项正确。
答案:A
7.下列对于一战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B.一战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一战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
D.一战使德、意、奥匈和土耳其四大帝国解体
解析:一战后解体的四大帝国是德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D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F.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解析: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应从战争破坏、人民斗争、外来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非凡预测”的含义应联系材料二中“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等信息进行判断,“依据”需要联系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应注意革命浪潮与独立浪潮的区别,进而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动摇各国统治。原因:战争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
(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一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3)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 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
材料三:而一般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材料二中“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这两位非欧洲人之一是来自美国的哪位总统?
解析:第(1)问关键是在掌握一战的后果的基础上,从材料中分析概括。第(2)问结合欧洲的政治形势和美国的对外政策作答。
答案:(1)①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经济上,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丧失了金融领导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政治上欧洲各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②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出现了和平主义思潮和畏战情绪。
(2)美国的威尔逊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7年12月7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镇贝托拉,9岁时因家贫前往法国谋生,曾在巴黎扫过烟囱,当过报童。后来蓬蒂塞利隐瞒年龄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蓬蒂塞利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军是他“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1939年,蓬蒂塞利加入法国国籍,并在巴黎郊区定居下来。
材料二:2008年3月12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在巴黎郊区家中去世,享年110岁。法国总统萨科奇说:“今天,我代表这个国家表示深切的哀悼。”
材料三:作为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前总统希拉克曾提出在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蓬蒂塞利婉言拒绝了,认为这对其他没有享受到死后礼遇的老兵不公。但在另一法国一战老兵路易斯·卡泽纳夫去世后,蓬蒂塞利终于同意日后可以以“纪念死去战友们”的名义为自己举行国葬。3月17日,法国政府在拿破仑墓所在地巴黎荣誉军人院为他举行葬礼。
(1)蓬蒂塞利说他参军是“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除了这个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促使他参加一战?
(2)有人认为蓬蒂塞利全程参与了一战而能保住一条命,而且能活到110岁,实在是够幸运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3)关于应不应该给蓬蒂塞利举行国葬,也有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一种认为不应该。你的观点如何?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可结合爱国情感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来作答;第(2)问可从战争的危害的角度分析判断;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可任选一观点并说明理由,但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盲目的爱国热情,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
(2)同意。理由:共有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了一战,各国参战的士兵达到7 350万,战争造成约1 000万人阵亡,约2 000万人伤残,蓬蒂塞利没牺牲在战场上是他的幸运。另外随着人们对战争危害的重视,反战、利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来调解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越来越大,也是他能够长寿的一个原因。
(3)应该。理由:蓬蒂塞利参加了一战,保卫了祖国,是法国的英雄,举行国葬理所应当。
不应该。理由:蓬蒂塞利当时参加的是争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保卫祖国不过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府用来欺骗蛊惑民众的说辞而已。蓬蒂塞利充其量就是资产阶级政府的炮灰,根本不能算是英雄,所以不应该举行国葬。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