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欢乐的鼓声 木鼓歌 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欢乐的鼓声 木鼓歌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9-12-12 20: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鼓歌
教学内容:
1.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音乐、舞蹈风格。
2.认识佤族的打击乐器:木鼓。
3.学唱会歌曲《木鼓歌》,并有感情演唱配以伴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处能为歌曲加一定的节奏伴奏。
3.情感目标: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乐器木鼓,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旋律比较紧凑,多种节奏型变化多。
教学准备:
书、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你们都已经学过的歌曲,叫什么?
生:快乐的泼水节。
师:对,这首歌曲唱的是我国西南风景如画的傣族,那里有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大象,爱跳舞爱唱歌的傣族人民,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
生:苗族、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等。
师: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充满动感,激情的山赛,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师: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木鼓是山,芒锣是水,木鼓芒锣的交响汇成阿佤山的欢歌,歌声是情,舞姿是魂,歌舞是阿佤人燃烧的激情,2006年5月,沧源佤族木鼓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西南的佤寨一起和佤族朋友们唱佤族歌曲《木鼓歌》好吗?出示课题——《木鼓舞》。
二、学唱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1)第一次听歌曲。
师: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给你的感觉如何?
师:谁先来说说,这首歌给你的感觉如何?
生:有种喜庆的感觉
生:欢快
师:这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那我来提出个问题,既然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木鼓歌”,
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木鼓吗?
生:可能是木头做的鼓吧
师:同学们说是木头做的鼓,他是这样想的,那到底什么叫木鼓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木鼓的资料。
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和传说,均与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紧密联系。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佰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头人和魔巴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接着人们轮流着彻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杆,凿出树耳,穿上藤条,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装来到山上,由魔巴挥舞树枝领唱着作指挥,众男子分两边手拉藤条,应声合唱,拉动木鼓,妇女助威呐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饭,边跳边拉,把木鼓拉到寨门外;木鼓在寨门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杀鸡卜卦选好时辰后,举行隆重的剽猪、剽牛仪式,全寨人一齐将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由工匠制作。拉木鼓气势浩大,场面隆重壮观,是佤族人民剽悍、团结的充分体现。接下来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时的敲木鼓活动,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个部落成员参加的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活动。祭木鼓,则是佤族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木鼓已演变成佤族人民歌舞娱乐的器具。与木鼓相联系的各种活动已成为佤族人民节日喜庆的习俗,而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团结向上的精神和粗犷朴实的性格却成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积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来,经文艺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后来出现的各种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国各地,多次走出国外,已在国内外产生轰动的影响。1994年12月,西盟县文工队创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国家列入“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载人我国的艺术史册。木鼓舞已成为佤族文化的标志之一。
既然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这么高,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木鼓歌》,佤族人民也一定非常喜欢。
(2)第二次听歌曲
师:要求学生注意休止符的地方,数一数歌曲中有几个休止符?一合找出来。
(3)按节奏念歌词。
区别有无休止符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休止符的理解。
重点强调“敲起喲木鼓咚咚阿佤笑哈哈哎嘿阿佤笑哈哈”处的正确演唱。
(4)教唱歌曲。
(5)分组、分不同形式练习。
齐唱、分小组、接龙游戏、独唱、指挥、捻指等。
三、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在演奏之前,你认为这首歌曲哪部分是高潮呢?
生:从“敲起木鼓跳起来”到最后
师:这段是高潮,那你手里的打击乐器该如何表现呢?
师:打击乐器可以敲得更热闹一点,和前面部分形成一个对比,那你认为,
前面打击乐器可以加到哪儿更合适呢?
师:加在休止符的地方。
学生设计伴奏的方式。
四、创编歌曲的律动
五、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木鼓歌》,其实鼓在我国有很多种,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找一些其它鼓得资料,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同时,你还可以自己做一个鼓,下节课带来,我们给歌曲伴奏,好吗
《木鼓歌》是一首难度不大的单声部儿童歌曲,按照常规的唱歌教学,一般会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包括唱会歌曲和唱好歌曲。但黄老师的教学突破了常规性的教学安排,教学从第二课时开始(第一课时学会了歌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唱好歌曲”上,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与“鼓”相关的内容,介绍了西洋鼓乐、中国鼓乐和广西的铜鼓鼓乐。
综观黄老师的教学,认为黄老师该课的教学有如下几个亮点。
其一是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云南佤族的木鼓,教学生敲打木鼓的动作,并为歌曲伴奏。“木鼓”的引入,能让学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音乐的表现,还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同时还为后面“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二是在指导学生唱好歌曲时,不仅仅是从演唱的情绪、速度、力度上提出笼统要求,而是对学生如何用声音表现有明确的要求,如,用“拍皮球”的感觉来启发学生唱出跳跃有弹性的声音,老师示范下滑音的演唱,等等。在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演唱,如何调整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是提高学生演唱技能的最好方式,但这也是唱歌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负视的一种方式。
其三是将“创作”融入歌曲的表现,如,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四分休止符处设计衬词或者节奏,参与表现;根据乐段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激动的鼓声”来为歌曲伴奏。即兴的创作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手段,收到了好的表现效果。黄老师该课的教学流畅,学生参与积极,学生“唱好歌曲”目标达成较好。
前面已提到,黄老师该课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拓展了与“鼓”相关的内容,介绍了西洋鼓乐、中国鼓乐和广西的铜鼓鼓乐。为什么拓展与“鼓”相关的内容,一定是因为歌曲的歌名为《木鼓歌》,由云南佤族的木鼓而想到其它所有的鼓,介绍其它的鼓也顺里成章。但本人认为,仅仅由于歌名里的“鼓”而拓展让学生了解“鼓”文化,似乎有点远了。而如果黄老师的教学能够紧靠歌曲中的木鼓,让学生了解木鼓在佤族音乐中的作用,再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佤族的舞蹈及相关音乐文化,教学的内容会更集中,且了解相关音乐文化也更有利于学生表现歌曲。
在昔日佤族人的心目中木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崇拜物,从拉木鼓到祭木鼓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来完成,他们将木鼓视为神灵,祖先及其人间的长者而加以供奉,哪里有木鼓房哪里就有佤族村寨,木鼓是佤族村寨存在与兴盛的标志。
一、关于木鼓的传说
关于木鼓的起源,各地佤族的传说略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相传在女子领导人类的时候,佤族生活于深山密林中,一天晚上,女首领发现野兽趁夜逼至,情急之下便敲鼓打身边的木桶,想不到竟能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不仅吓跑了野兽,而且还惊得沉睡的部落臣民火速聚集到她的周围。从此,那木桶就成了佤族头人施号传令、组织社会活动的重要器具。木桶枯烂后,他们就模仿木桶试制木鼓,但制出的木鼓敲不响。一天,一个男人发现他的妻子拍打肚子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很象鼓声,于是从中得到启示,他模仿女性的生殖器做成了第一个木鼓。
2.佤族女首领安姆拐听到一种从蟋蟀洞里传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非常好听,如歌声一样美妙,于是她叫人搬来一些石头,照着洞里小石头的样子,做成石鼓,但石鼓总是敲不响。后来,她又派人砍来大树,照着洞里小木头的样子,做成木鼓,一敲果然叮叮咚咚的响。可就是声音不响亮,安姆拐常为此事苦恼,一天晚上,她梦见木依吉(佤族认为的最大的神灵)笑眯眯地拍她的肚皮,肚子发出咚咚的响声,声音很大,把她都震醒了,安姆拐明白了。第二天,她指着自己的肚子对人们说,以后你们就照着它的样子凿木鼓吧!后来凿出的木鼓,果然响声很大,传得很远很远。从那以后,佤族就有了木鼓。
3.传说很早以前,岩城克立托买了一个穷。一天克立托外出,穷与克立托妻通奸,后来克立托妻卧病在床,期间克立托以石头凿一石鼓,屡敲不响,卜卦问天,老天暗示须以穷头祭,才能敲响。克立托乃至杀穷以祭鼓,然后再敲击,石鼓果然发出洪亮的响声。后石鼓演变为木鼓。又说,很早以前格来都娶了三个老婆,大老婆颇托不会生育,与丈夫商量定买了岩砍摆做养子,后来格来都外出做生意,一去多年,岩砍摆长成了英俊的小伙子,岩砍摆与颇托发生了性关系,不久颇托生了病,久治不愈。格束都回来后,请打魔巴杀鸡做鬼,卜卦问天。格来都依照大魔巴问天的结果,按照颇托的生殖器做了木鼓,砍了养子岩砍摆的头祭鼓,不但鼓的声音很大,传得很远,颇托的病也逐渐好转。从此,砍木鼓猎人头祭就一直流传下来。
以上就是关于木鼓起源的三种类型的传说,第一类说明木鼓的创造过程,是佤族人民不断发现,认识与实践的过程;第二传说认为木鼓的制作是依照天、依照神灵的旨意而完成;第三类传说说明木鼓的起源,供人头习俗的产生与传统的生活规范有直接的关系,按照佤族的习惯法,严禁发生婚外性关系及乱伦,否则的话,便会触怒鬼神、降临灾难,必须对当事人进行严惩何祭祀鬼神,方能求得鬼神的饶恕。从后两类的传说中还反映出佤族在使用木鼓之前,曾有过使用石鼓的历史。
木鼓创造成功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更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赋予它一些特殊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木鼓的基本功能——当地文化模式的整合者、维持者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鼓纯粹是一种打击乐器,但过去,在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来使用,它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只能依靠非语言符号的实物来维持与传达,围绕着木鼓所产生的一系列民俗事象,无凝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其次,少数民族大多繁衍生息在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难以生存,人们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团体,才能战胜自然界带来的诸多困难,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人们结成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之后,就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系群心,保持群体凝聚力,通过增强团结来实现群体目标。在无文字时代,由于鼓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被赋予了这种特殊作用,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物。
于希歉先生在《中国南方鼓文化与地域社区生活》一文中认为:“在不少地区当地居民就是使用鼓这种器物来表达群心得抽象概念及有关思想感情。”对于鼓的这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找到佐证。佤族的拉木鼓活动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佤族视木鼓为“一寨之母”,他们的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就都离不开木鼓。建一个寨子,一要选好水源,二要选好建木鼓房的地址。佤族格言说:“生命源于水、灵魂求于鼓。”在佤族村寨,每个较大的姓氏都有自己的木鼓与木鼓房,一个寨子有几座木鼓房,这个寨子就由几个人口较多的姓氏组成。每个木鼓房都置有一公一母两个鼓,母在右,公在左。佤族尚右、右方通常代表主方。一个木鼓一般使用10多年便逐渐腐朽,这样就需要经常拉木鼓进行轮换、补充。在举行拉木鼓活动时,几乎全寨人都来参加。头天,寨子先组织人到山里挑选出做木鼓用的红毛树,砍倒后戳下两米长的树干做鼓料,凿出两个鼓耳,拴上四根粗藤。第二天早晨、全村男女老少盛装打扮,上山会餐后就开始拉木鼓,人们手握粗藤使劲向前拉,还有的人在旁边呐喊助威。鼓料沉重,山高坡陡,道路坎坷不平,力气最大的人在这种场合也休想单独逞能,力气弱小的只要同大家一齐使劲,就能够发挥作用。在拉木鼓的活动中,原始生存技术条件下个人力量的弱小,生产劳动的艰辛,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而有所作为的道理,都十分形象地得到了体现,这一活动无凝增强了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及其向心力,团结意识油然而生。猎头祭谷习俗的存在,更是促使这一意识得到了加强与巩固。每当猎到异寨的人头是最令全寨人兴奋的事,猎到的人头通常要被接近木鼓房,接受人们供奉的鸡肉、米饭及水酒等丰盛食物,整个祭典过程、把离群的危险、恐怖和苦难以最富于刺激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任何人置身于这种场合自然会想到:如果自己不与全体寨民保持行动的一致难说某一天自己的头颅也会被供奉在异寨的祭坛上任人摆布,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得以生存,合群才会有安全和幸福的意识自然在内心深处产生,朴素的集体观念在趋利避害本能的引导下,与追求有吃有穿。兴旺吉祥的目标。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人们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木鼓神及“木依吉”,谁还敢不敬畏那至高无尚的权威,一旦敲响木鼓,谁敢不服从这神圣的号令!畏惧鬼神与团结规范要求及行为准则结合在一起,牢牢地印入了人们的心中。木鼓成了社区群体凝聚力的启动器。
佤族崇拜木鼓,祭祀木鼓,最初,最根本的原因当是源于农耕民族的“农本”思想意识。西盟岳宋佤族传说,很早以前就有了木鼓,当时不砍人头,谷子长不好,人和家畜生病死了很多;人们用狗头、猴头祭祀,不行,最后砍人头来祭才还好了。还有一种传说是,佤族祖先大格浪的妹妹嫁给了一位名叫艾薅的外族人,哥哥向妹夫借谷种和鸡蛋,妹夫把谷种和鸡蛋煮熟借给他,结果长不出谷子,孵不出小鸡。第二次去借,妹夫给了他九粒谷种和一个生鸡蛋并嘱咐说,要砍人头来供九个木鼓房,谷子长得出来,小鸡才孵得出来。大格浪回去后,没有找到人头,就砍一蛇头共木鼓,谷子长得很好。后来他们又砍了一个人头来供木鼓,谷子长得更好。“透过这些民间传说可以了解到,当地佤族先民从开始从事旱谷种植到形成一套有效的耕作制度有一个过程,在旱谷种植经验不足,有关耕作制度尚未形成之前,谷子长不好,收成没有保证;有关耕作制度开始产生,谷子收成有所好转之际,出现了砍人头祭木鼓的习俗。”(于希谦著《中国南方鼓文化与地域社区生活》)在这套耕作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人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那是用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换取的结果。“我们缺吃少穿,我们衰败病亡;无奈祭人头。”“为了得吃高粱饭,为了得尝小米粥,我们才去砍木鼓,我们才去打冤家(猎头)。红懋树阿茫呵,黄葛树女王;赐我们丰收,赐我们富有。”这首木鼓祭词基本上反映出佤族猎头祭木鼓的目的是为了丰衣足食,这也是猎头习俗在阿佤山中心区之所以盛行的原因。长着络腮胡子的行人常常成为当地人最为中意的猎头目标,人们认为,那密密的胡须象征着茂密的谷穗,用来祭木鼓效果最好。
从我们上面列举的传说和木鼓祭词中可以看出,当地木鼓文化的起源及砍人头祭木鼓习俗的出现,与传统生产制度,生活制度及道德风尚等社会规范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佤族先民在祭祀木鼓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旱谷丰收,有吃有穿,消灾避难,村寨平安。祭祀后,如果生产、生活过程中遭受了自然灾害或是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他们就会认为原来的做法不符合鬼神的意思,于是就不断校正改进自己原来的做法,调整人们的行为方式,以便生产生活按既定的方向前进,如果在这期间,有人做了违背阿佤理的事情,或是出现了乱伦现象,他们就要对当事人进行严惩,如果不这样做,他们认为会招致鬼神降临灾难。通过这样的途径,他们逐渐成了生活制度,风俗习惯及道德风尚等方面的传统规范或行为准则,在无文字时代,为了使这一套文化模式牢记在每个成员的心中,形成不易磨灭的印象,并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由此产生和形成了当地特殊的木鼓文化。
三、木鼓的特殊功能——神器、重器、礼器
1.神器——通神、祀神、娱神。木鼓是佤族的神物,不仅本身被认为具有神性,也使木依吉等神灵降临人间时依附的器物,凡有重大的活动都要举祭木鼓。佤族支系中的勒佤人在佤厉一月欢度接新水节时,第一杯新水首先要献祭给木鼓。庆祝新米节,第一碗新米饭也要献祭给木鼓。有一首供头歌舞词唱道:“木鼓啊木鼓、我们猎得人头来祭你,保佑村寨平安、保佑人畜不生病。木鼓啊木鼓、我们猎的人头来祭你,保佑谷物得丰收,人们有吃有穿。”人们深信只要敲响木鼓,住在天上的木依吉就会知道下界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剽牛,猎取人头祭木鼓,木依吉就会保佑旱谷得到丰收,保佑村寨清吉平安、免除灾难。佤族猎头祭祀的一系列活动,几乎是围绕着木鼓进行的,木鼓事实上成了猎头祭祀活动的中心,在这些祭祀活动里木鼓的通神、祀神、娱神的一种重要器物。
2.重器——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从“拉木鼓”到木鼓的雕凿完成,整个木鼓的制作过程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其间又伴随着各种严肃的祭祀活动、充分说明木鼓在佤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着神圣而崇拜的地位。关于木鼓的使用与管理也表明了木鼓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木鼓房的管理者为世袭窝朗、木鼓的敲击则由专人负责。窝朗是建寨氏族的头人,他的权威表现在掌管木鼓上。各姓氏的窝朗管理本姓木鼓房,一个村寨有几座木鼓房就有几名窝朗,他们之中又推举产生一名窝朗,大窝朗管理的木鼓房事全寨共同举行祭祀及庆典的场所。每个村寨的窝朗,头人和魔巴都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们凭借在群众中享有的威望,遵照传统道德及习惯法办事,也通过木鼓依靠神的权威使习惯法得到彻底的执行。所以说木鼓又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3.礼器——婚礼与丧礼是世界各民族最隆重、最奇特、最古老的礼俗。木鼓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在佤族的婚礼与丧礼中占有着一席特殊的地位。
佤族的婚礼一般举行二至三天,第一天由男方组织人到女方家送礼,送礼队伍不少于二十人,其中未婚女青年六至八人,领路人为男方的舅舅,送的礼有鸡、酒、米、盐、糖、茶等。第二天男方家要杀鸡杀猪备酒请女方父母、亲戚朋友及双方家庭中有威信的老人、村寨头人吃饭。当天,新娘子被迎接到男家,当新娘子进门时,有条件的人家就要敲响神圣的木鼓,一为喜庆热闹,二为表示欢迎新娘子成为家庭成员,同时也有祈福禳灾的含义。
佤族是一个厚养薄葬的民族,寨子里的老人,长者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倍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若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断气时,就要敲木鼓、放铜炮枪,而一般人则没有这样的礼遇,通常只是单纯地放铜炮枪。枪声,鼓声一方面是起到报丧的作用,使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得知噩耗前来吊丧;另外,枪声、鼓声,还可以驱鬼辟邪,使死者亡灵顺利回到祖先居住的故地,而木鼓的敲击更是显示了死者非同一般的社会地位。
木鼓作为聚会传信的功能古已有之,短促而急速的咚咚声是紧急信号,听到这样的鼓声,全村每个成年男子均立即拿起武器,聚合在一起;如果鼓声悠扬,那是举行庆典聚会的信号,听到这样的鼓声,人们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汇集在一起载歌载舞。随着历史的发展,木鼓作为聚会传信及其神器重器的功能已逐渐谈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礼器、乐器来使用。源于木鼓的木鼓舞丰富多彩,“砍木鼓”、“拉木鼓”、“敲木鼓”、“跳木鼓房”和“祭木鼓”等舞蹈过去都是祭祀性舞蹈,只有在庄严的祭祀活动中为了祀神、娱神,为了消灾避难获得神灵的庇佑而跳。如今,在重多的庆典、节日活动里,敲木鼓、跳木鼓舞不为娱神,只为娱人,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祝福,对新生活的歌唱。源于木鼓的木鼓祭辞,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天上到人间,从远古到现在,祈祷词可看作是佤民族的一份口碑史料,它载传着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怀。在祭祀木鼓的活动中,祭司们不停地轮流念祷,使到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木鼓祭辞是佤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财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