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儿歌是少年儿童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童谣,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同学们将生活中喜爱的儿歌画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让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想象力,按照儿歌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绘画,同时增强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将对文字的感受融入绘画表现中。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能进行完整的画面构思、表现。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少,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比较慢,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坚定的美术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方法与过程: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动作猜儿歌。
(教师做拔的动作,请一两个学生帮忙)这是一首什么儿歌呢?(学生猜)拔出箱子里的“胡萝卜”,同学们真聪明,就是《拔萝卜》,说明大家对儿歌很熟悉。
儿歌伴随大家长大,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但是大家知道吗,儿歌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儿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精美有趣味的儿歌配画是怎么诞生的,探寻一下儿歌变画的过程,(出示课题)
新授:(1)出示《小白兔》儿歌图片,我们来看看这首大家都能倒背如流的儿歌,想想画中应该有儿歌中的哪些因素呢?
学生回答,观察儿歌配画的图片。
(2)出示 《小老鼠上灯台》儿歌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哪些情景可以描绘到画面中。
(3)出示《小星星》范画作品,
提问:还可以有别的构图形式吗?
请学生上来摆一摆,试一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课本图片,布置观察任务:是否都描绘了儿歌中的主人公?画面是否和儿歌内容联系密切?
学生阐述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讨论自己的儿歌该如何表现。
尝试创作:
为自己所喜欢的儿歌画一幅漂亮的画。
学生绘画,教师巡回辅导
展示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并点评。把学生作品集结成册供班级内浏览
拓展
尝试用手工的形式将“儿歌”内容捏出来或者用剪纸的形式将“儿歌”内容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