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空中飞》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9课《我在空中飞》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材简析:飞是人类的梦想,本节课学生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力。
设计思路:1.通过谈话、欣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飞”起来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想“飞”的冲动。
2.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在空中看到的景物与站在平地上看到的不一样;以讨论、联想、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飞”起来的方法和感受“飞”的动作。
3.在动手创作时,启发学生敢于想象,敢于使用多种材料。
4.通过课后拓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在空中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平地上看到的不一样。
2.过程与方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将自己“飞”在空中的情境表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立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宏愿,为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作贡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准备一些飞行器、风筝、神仙、鸟类等会飞物体的图片,表现“我在空中飞的”视频等。
学生准备:画纸、彩色笔、彩纸和一些适合表现空中景物的综合材料。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看动画片哦。师播放《魔女宅急便》视频片段。[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想:飞到空中可真好玩,看到的都是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景色。通过教师的小结,还可以把学生们的思路打开,知道除了真实的东西可以把我们带上天空,还能想象出可以把我们带上天空的东西。]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飞”到天空中去呀?(想)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飞在空中方法多
讨论:谁还有哪些办法让自己“飞”起来呢?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坐风筝、拿一把“飞伞”、乘“飞毯”、骑在“飞象”背上、跟着孙悟空,机器猫、超人、螺旋桨、热气球…… [教师通过启发,在第一部分“学生猜什么能把我们带上天空”的基础上,学生能举出更多飞起来的方法。]
(二)飞在空中姿态多
1.欣赏:教材中的图片,《飞天》(身体朝下飞,衣服向上飘)、《嫦娥奔月》(在空中朝着月亮飞,),现代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分析飞起来的姿态和环境的变化,然后图片展示各种飞翔的人物姿态,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
2. 表演:谁能表演一下在空中怎么飞呀?找几个学生到前面表演一下飞的动作和姿势,不要局限于一种动作,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 [学生感觉一下飞的动作,有助作业的表现]
3.学生讨论:
①如果你可以飞翔,你最想飞去哪儿?(大海、空中、城市上方、太空……)
②飞在天空中什么东西最吸引你?学生会说出很多,如太阳、白云、飞机、小鸟等。
③如果你“飞”上天空你最想在上面做什么?和谁一起呢?(如自由翱翔、做游戏、看书学习等)[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回答,自己能总结出在空中看到的景物与站在平地上看到的不一样,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天空要表现的景物和在天空中的一些活动都是自己举的例子,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在作业时就容易表现这些画面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天空上飞还有很多伙伴,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从小团结友爱的精神。]
三、学生创作
(一)教师示范作画画
1.画出“我”。[用交互式白板画出画面的中心人物,并解决画面大小构图等问题 ]
2.绘制表现飞翔人的姿态。
3.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来表现我在空中飞,师生合作完成示范画面。
(二)教师出示作业要求:在表现“我在空中飞”这一主题的时先将“我”及“我”的好朋友放在画面显著的位置上,可用绘画亦可用拼贴加添画的方式来表现。
(三)学生进行创作和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请学生完成的作业选择合适的位置粘贴在教师准备的展板上。
2.学生交流对自己作品完成的创作感受以及对他人作品的不同建议。
3.教师点评。
五、收拾与整理
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可以用于创作的材料,将每节课剩下的边角料收集起来,今后作业中可以再用。将废纸和废料扔进纸篓,保持教室卫生。 [锻炼学生收集材料,让他们知道身边的很多材料都可以用于创作,废物还能再利用;培养学生讲卫生的好习惯。]
课后拓展
出示表现太空景物的图片。问:太空美不美?(美)你们想不想“飞”上太空呀?(想)师:我国已经有宇航员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飞上了太空,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也能飞上太空。
课后总结:
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不只强调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感悟放在首位,创设了大量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的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美术的创作课上成学生人人参与的美术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