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0课2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0课2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11: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2.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初步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1.文学常识填空。
(1)陈子昂,字 伯玉 ,梓州射洪人。代表作有 《登幽州台歌》、《感遇》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2)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 眼泪
(2)《登幽州台歌》中,写出在广阔无限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深感人生有限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不禁潸然泪下。
3.文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2)《望岳》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文学常识填空。
(1)《望岳》作者 杜甫 , 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称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
(2)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夫:语气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2)曾: 同“层” (3)眦:眼眶
(4)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5)凌:登上
【合作探究】
1.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明确: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2.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如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尾联是整首的主旨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3)《登飞来峰》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文学常识填空。
(1).《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 ,北宋 政治家 、 文学家 、 思想家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2)《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畏:不怕 (2)缘:因为
(3)身:名词作动词,置身。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作者借景言理,抒怀言志。运用议论把阻扰改革的守旧势力比喻成浮云,表现作者对守旧势力的无所畏惧,对改革成功必胜信念,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命的政治抱负。
3.《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4.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第四课时
【自主学习】
(4)《游山西村》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文学常识填空。
(1)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有《示儿》、《诉衷情》等。
(2)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总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合作探究】
1.试对《游山西村》的颔联作简要分析。
明确:颔联描绘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后来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2.《游山西村》尾联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不仅说明了游人与当地农民相处得融洽,而且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
第五课时
【自主学习】
(5)《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1.文学常识填空。
(1)龚自珍,字 璱人 ,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病梅馆记》 、 《己亥杂诗》 等。
(2)2016年,杨绛先生走完她的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字样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云: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浩荡:无边无际 (2)落红:落花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明确: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明确: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执著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确: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