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七 人口专题
一、选择题
(2019年全国Ⅰ卷)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2019年江苏卷)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回答下列问题。
图4
3.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4.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2019年浙江选考)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5.1980-2015年,我国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6.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年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7.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8.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018年江苏卷)图7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9.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10.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2017江苏)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图1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1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2017江苏)图7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问题.
13.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1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2016全国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问题。
1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1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17.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2016天津)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
18.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2016浙江)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问题。
19.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0.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5福建)如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问题。
2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2015天津)图1、图2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23.结合图1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24.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25.(2015广东)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表1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26.(2015广东)如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 B.浙江 C.广东 D.四川
(2015北京)如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问题。
27.据图可以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2014福建)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如图所示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问题。
28.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9.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2014山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问题。
30. 图中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31.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2014江苏)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幻化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9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率变化图,图10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9
图10
32.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33.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2014新课标)如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问题。
34.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35.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36.(2014广东)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想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2013新课标)如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问题。
3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3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39.(2013广东)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表1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013新课标)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40.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41.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2012山东)如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42.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43.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44.(2012广东)老少比=×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2012江苏)如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问题。
45.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46.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2011四川)如图5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问题。
47.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48.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效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2011 江苏)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6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问题。
表2 图6
49.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人的人口数量
50.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11福建)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采人口为主。读表完成问题。
5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5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2011广东)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53.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5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2010江苏)如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5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牢、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5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新课标)如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问题。
57.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8.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2010重庆)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59.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 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60.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二、综合题
61.(2019年北京卷)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问题。
图20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62.(2019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9 图10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6分)
63.(2018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3)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
64.(2016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1)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 、 ;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 、 。
(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
65.(2010安徽)根据材料和图1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66.(2010上海)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l、图2 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2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2011山东)分析数据,了解国情。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挤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量上升
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 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 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 。
参考答案
1.C【解析】该图仅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人口的数量,因此不能据图判断出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男性人口数量的多少,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25—50岁男性和女性比例均较大,选项B错误;劳动人口通常指15—64岁的人口,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的比例明显大于欧盟 籍,选项C正确;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选项D错误。
2.B【解析】由题干“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可知,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迁入欧盟。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部分人口迁入欧盟后谋得稳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可能导致欧盟人均消费降低,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劳动人口,有利于减缓欧盟的老龄化进程,选项B正确;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人主要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工作,短时间内可能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降低,但并不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剧降,选项C错误;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早已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因此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供应短缺的现状,选项D错误。
3.D【解析】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 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16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作,2016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
4.C【解析】2000年至2016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16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
5.C【解析】由图可知,1995—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低于2.1,该时期为低生育水平时期,故相对于1990年之前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A错误;由于1990年之前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因而1980—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B错误;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的实际特点,C正确;我国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总人口仍呈缓慢增长态势,D错误。
6.C【解析】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与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少有关,并不是因为女性人口比重低,①错误;我国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大幅降低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②正确;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应该有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妇女生育观念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
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且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误;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故选C。
8.D【解析】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北京、天津、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口迁入地区,重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人口迁出地区,D正确。故选D。
9.C【解析】由图可知,0-4岁、5 9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例相当,说明人口性别比失衡几乎不受生育观念影响。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例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例,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影响,该国需要的男性人口劳动力较多。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对人口性别比影响较小。
10.B【解析】由图可知,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例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例。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北美、西欧属于发达地区,人口性别比较均衡。南美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因此,该国最可能位于西亚。
11.D【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最粗的箭头是从广东省指向湖南省,即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方向是“粤一湘”。
12.C【解析】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中,除了广东与四川不相邻外,其余红包单向流量都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反映了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此图为单个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因而其不能反映地理要素综合性或地理环境复杂性。红包收发体现的是经济现象中的资金流动,广东与广西、广东与湖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这样的资金流动并不能反映地理条件相似性。
13.A【解析】由统计图可知,天津、北京和上海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大于6%,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小于2%,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A项正确;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区,城镇6 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5%,B项错误;广东城镇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4%,C项错误;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城镇,D项错误。
14.B【解析】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机会少,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向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迁移,造成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相对上升,A项错误,B项正确;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口死亡率较高,会降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C项错误;人口密度对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较小,D项错误。
15.A【解析】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16.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故选C。
17.D【解析】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原有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迁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结合材料“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看出上海市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由此可以判断上海市今后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18.D【解析】据图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增加的,但增加的幅度总体是明显减小的,即该省人口增长率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故D正确。
19.D【解析】目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20.C【解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并非生态环境。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使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反而可能降低。
21.D【解析】由图可知,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大,而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小。两种方案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差别不大。
22.B【解析】a方案生育率较低,老龄化问题较严重;c方案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容易引发人口问题;b方案生育率在a、c两种方案之间,人口增长较均衡,比较合理。
23.B【解析】从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东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和西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均多于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该市市中心和边缘地带人口密度都有所增加,可判断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24.D【解析】从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可知,城市规模扩大,因而其商业区分 布更加分散;15年前工业区有1个,现在工业区有5个,可以判断新工业区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滨湖地区住宅区面积没有明显增加;城市向南部扩展,中部和南部的路网密度增加。
25.C【解析】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判读出各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无法判断出各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故A、B错误。根据表中各国人口总数和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可以计算出各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数,中国要多于印度和美国,故选C。
26.D【解析】图中数据显示该省常住人口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四川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外迁较多;海南、广东和浙江都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入人口较多,常住人口数量应该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纵坐标数据也可判断该省为四川省。
27.C【解析】从图中看出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南方地区的占多数,故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故A选项错误;我国有4个直辖市,结合材料和图可推知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省级行政中心应比直辖市高,故B选项错误;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珠三角的占三个,而迁往四川盆地的较少,故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迁往沿海城市的人口比例高,故D选项错误。
28.D【解析】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
29.B【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上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将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故老年人口增多不会使得人口迁移加剧;人口分布不均与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
30.A【解析】从人口数量来看,①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入人口数量大,应为广东省;②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出人口数量大,应为河南省;④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为2 000多万,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量大,应为上海市。
31.D【解析】我国人口主要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且会就近迁移。由此可判断出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
32.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甲可知,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33.C【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政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呈波动趋势,时升时降;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增长,而后下降,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由图可知,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总体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下降。
34.A【解析】读图可知,从1910年到1970年,该国移民人数变化不大,但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说明该时段该国人口不断增长。1070至2010年该国人口也不断增长,读①②③④四图可知,只有①图符合。
35.C【解析】读图可知,1950-1970年移民人数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减小,可以判断该时段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36.C【解析】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可以促进当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但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37.D【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约为3 010.而20世纪90年代则不到2%,增长率是减小的;但其总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故人口总数持续上升;比较两个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但该城市20世纪90年代国内净迁移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即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38.A【解析】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该城市的国际净迁移人数较多、国内净迁移呈现负增长,再加上该城市人口总数较多,约1300万,故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美国。
39.D【解析】读表可知,2009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而印度的人口密度为389/平方千米,印度人口密度高于中国,故A错;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而2009年美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5,故B错;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9. 5%,与美国的最接近,故C错;2000-20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为四个国家中最低,故选D。
40.C【解析】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41.B【解析】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42.B【解析】考查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7.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围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43.B?【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44.B【解析】:本题考查的模块是人文地理,考点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难度比较低,根据公式可以推测老少比越大老龄化人口数越大,即老少比越大的国家其老龄化程度越高,即西班牙。
45.B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增加人数小于或等于0,即人口数量没有增加,A错误;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B正确;中部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C错误;西部的甘肃、四川、贵州和重庆人口数量均有减少,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D正确。
46.B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原因。人口数量增加,可能是自然增长造成的,也可能是人口迁移造成的,所以A错误;中西部众多省区人口数量也都有增加,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C错误。
4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选项A正确;该省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但降幅并不大,选项B错误;由于该省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因此其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主要依靠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机械增长),选项C错误;2000年该省的城市人口为2 223.45万,2010年该省的城市人口为3 216. 80万,十年来,城市人口约增长44.68%,选项D错误。
4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在下降,但仍为正值,因此总人口会继续增长,选项A错误;水利工程的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选项B错误;根据题中“我国西部某省”和常住人口数量可知,该省为四川省,重庆市于1997年已成为直辖市,故该省2000-2010年常住人口减少与省级行政区域缩小无关,选项C错误;由于该省人口总量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故选项D正确。
49.B【解析】通过比较表2中数值可知,占全省人口比例变化最大的是苏南,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有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原因,又包括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口数量增减,故C、D项都排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是错误的。
50.B【解析】读三角形坐标系图,比较2000年和2010年人口结构可得如下结论:1~14岁人口比重减少,15~64岁人口比重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故只有②③两项正确,应选B。
51.C【解析】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该城市郊区在2002--2007年有大量的青年人口迁入,且由材料可知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故该城市可能大力发展了劳动力导向型企业,从而加速了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52.B【解析】本题考查了职业构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城市这段时间内0-14岁人口的数量明显增大,因此,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最需要增加中小幼教师。
53.D【解析】从图中明显看出迁入率不是持续上升的,迁出率也不是持续下降的,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得到的机械增长率有波动,随着总人口的增多,净迁入量是逐年增加的。因此选D。
54.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上题可知,该地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上海就是一个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而且净迁入人口数在逐年增加的城市。因此选A。
55.A【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正确提取图中信息的能力。在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中,乙城市圈7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该城市圈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较快。虽然乙城市圈60年代的自然增长率更高,但它不是备选项。
56.D【解析】本题考查了城市化速度和水平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由图可知,丙城市圈90年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且有人口外迁,这比较符合发达国家城市圈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故该城市圈的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而甲城市圈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迁移增长率都较高,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城市化速度快、水平低。
57.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由题干“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可知,当2001年出生的人口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即为2019年;而当2001年出生的人口到65岁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即为2066年,故选A。
58.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变化对职业构成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出生人口减少短时间内不会对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造成影响,故A、C、D错误。该国出生人口减少,而其就业人口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该国劳动力人口向条件好、待遇高的职业转移,因此B正确。
59.B【解析】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选B。
60.B【解析】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选B。
61.【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解析】根据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分析,老龄人口分布不均匀,西部密度较大,东部密度较小,东北部人口密度分布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给该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 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等方面。
62.【答案】(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第(3)问,可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角度分析,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该有较强的拉力,具体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就业机会多等。
63.【解析】第(3)问,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
【参考答案】(3)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64.【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经济增长乏力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2)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分析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可以结合图中图例等信息,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入手;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第(2)问,分析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应主要从冬季气温高和光照足方面入手。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还需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另外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优势之一。第(3)问,积极影响可以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65.【答案】(1)安徽与广东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应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 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66.【答案】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67.【答案】(1)D?
(2)答案:下降;上升
(3)答案:减少(下降或降低)
常住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市人口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人口普查)
图5
2000年
2010年
8235万
8042万
0.51%
27%
0.23%
4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