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5 22:38: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勃朗峰》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的雄伟奇幻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翌(yì)日 辚(lín)辚 巉(chán)峻 拾(shè)级
霓(ní)裳 隧(suì)道 沟壑(hè) 打嗝(gé)
俯瞰(kàn) 穹(qióng)顶 皑(ái)皑 缭(liáo)绕
纷至沓(tà)来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筹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民众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3.资料链接。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千米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先坐火车到了马蒂尼;然后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抵达阿冉提村;到达沙蒙尼。
3.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看到了哪些美景?下山时遇到了什么趣事?
明确: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看到了很多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提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土”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提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二)深层探究。
4.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天气灼热难当,作者一行可以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而那些乘车骑骡的男男女女,宁愿遭受烈日的炙烤,也不愿在树林中避暑纳凉,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5.作者为什么说“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明确: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三)品味语言。
6.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多用四字词语,具有很浓的书卷气,同时,也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请举例简要分析。
明确:(1)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怠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韵味。(2)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辞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3)“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奇事之乐。
(四)写法分析。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作者在文中记述了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几笔,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作者用散文笔法,细致描绘山中奇景,奇形怪状的山峰、变幻的光影,描写形象生动,极富文学色彩;写下山,作者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等都富有传奇色彩。本文融捕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山中奇人奇事”为一体,语言形象生动又不欠幽默风趣。
四、拓展延伸
你一定也登过很多山,一定也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A.翌(yì)日 有暇(xiá)
妩(wǔ)媚 络绎(yì)不绝
B.灼( zHuò)热 焦炙(zhì)
纤( qiān)指 巍峨(é)壮观
C.俯瞰(kàn) 巉(chán)峻
沟壑(hè) 瞬(shùn)息万变
D.苍穹( qióng) 急湍(tuān)
诺(ruò)言 天衣云锦( jǐn)
解析:B项“纤”应读“xiān”;C项“瞰”应读“kàn”;D项“诺”应读“n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浮躁 颠簸 蔓延 名附其实
B.妖媚 摄人 旷野 一如即往
C.敞篷 宛如 顷刻 腾空而起
D.饱览 交幻 陡峭 五彩斑澜
解析:A项“附”应写作“副”;B项“即”应写作“既”;D项“澜”应写作“斓”。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纷至沓来。
B.国庆之夜,人们轻歌曼舞,共庆佳节。
C.他走出帐篷骑上快马,拾级而上地飞奔而去,转眼间已冲上对面的小丘。
D.王经理待人和颜悦色,下属都非常喜欢他。
解析:C项“拾级而上”指逐步登阶,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不能用来形容飞奔。
4.下面文段中①③两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
(1)第①句修改意见:成分残缺,应在“英勇悲壮”后加“的面面”。
(2)第③句修改意见:语意重复,应去掉“大约”或“多”。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①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同答,不后悔。
③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④但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⑤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⑥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律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⑤⑥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⑥④②
C.①③②⑤④⑥ D.③②⑤①④⑥
6.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勃朗峰是欧洲阿尔斯山的主峰。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骑骡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的景象,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8.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1)班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登山运动”社团,请你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社团活动吧。
(1)[登山常识】
“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运动。你知道这项运动分为哪几种吗?
答案:登出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
(2)[文艺修养】
①请说出含有下面歌词的歌曲名称。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答案:《珠穆朗玛》
②请写出两句与登山有关的古诗,并说明作者和诗名。
答案:(示例)①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杨万里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作者杜甫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得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哑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入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谿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峻崤,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蹬过中骆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谿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盎然。
(原文有删改)
9.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10.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运用“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可以从多角度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1.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答案: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2.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雨却越下越大”;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借雨抒情,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
八、板书设计
描 山中奇景
登勃朗峰 生动幽默
叙 山中奇事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