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化学选修6第二单元课题一《物质的检验》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版化学选修6第二单元课题一《物质的检验》同步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4-15 21: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人教版化学选修6第二单元课题一《物质的检验》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这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Ba(OH)2溶液 D.BaCl2溶液
2.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①无水CuSO4 ②澄清石灰水③红热CuO ④生石灰 ⑤品红溶液 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检测时香烟烟雾通入药品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⑤②①④③
B.①⑤⑥②④③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⑤①④③⑥
3.下列四个实验中,结论正确的是( )
A.有一澄清的碱性溶液,作离子鉴定时得出的结论是含有:AlO2-、Fe3+、HCO3-
B.某一固体溶于水后,检验出含有K+、NO3-、Na+、Cl-等离子, 则该固体混合物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或KCl和NaNO3的混合物
C.固体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溶于水后,则溶液中含较多的HCO3-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出现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2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 解释或结论
A 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稀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 先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后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原溶液中存在SO42-

C 铝箔插入浓硫酸中 无明显现象 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D 碘盐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 CCl4层显紫色
碘盐的成分是KI

A.A B.B C.C D.D
6.进行下列实验时,观察到实验现象与下列描述不符的是( )
A.苯酚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
B.苯酚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稀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C.铝片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铝片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沉积,溶液中可能出现黑色物质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变浑浊
7.下列溶液里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CO32-
B.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O42-
C.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消失,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a2+
8.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某溶液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一定有CO32-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足量稀硝酸酸化后,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再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能确定有Cl-存在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9.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g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
A.肯定有KNO3和Na2CO3,没有Ba(NO3)2
B.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可能还有Na2CO3
C.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可能有KNO3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10.下列关于有机物的鉴别方法及选用该方法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方法 选用该方法原因
A 用新制氢氧化铜鉴别乙醛和乙酸 新制氢氧化铜能被乙醛还原,产生砖红色沉淀,而与乙酸发生碱与酸的复分解反应产生溶解现象
B 碳酸钠溶液可鉴别乙酸、乙醇两种无色液体 碳酸钠可与乙酸发生盐与酸的复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与乙醇不反应
C 用氯化铁溶液鉴别乙醇和苯酚 氯化铁与羟基反应显紫色
D 用水鉴别乙醇和甲苯 乙醇与水互溶,甲苯与水有分层现象
A.A B.B C.C D.D
11.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A.HCl、NaCl、Na2CO3、Na2SO4
B.Na2CO3、NaOH、BaCl2、HCl
C.HNO3、Ba(NO3)2、NaCl、Na2SO4
D.BaCl2、Ca(NO3)2、NaCl、Na2CO3
12.下列关于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B.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钻玻璃焰色为紫色,则原溶液的溶质一定是KNO3
C.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不一定含有SO42-
D.往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都变红,说明Na2CO3和NaHCO3都是碱
13.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升高至65℃以上,
溶液变澄清。 C6H5ONa溶液

B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Na2SiO3溶液
C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O)2溶液
D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A.A B.B C.C D.D
14.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K+、AlO2-、CO32-、SO32-、Cl-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AlO2-+HCO3-+H2O=Al(OH)3↓+CO3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沉淀2放置在空气中,若质量增加,试样中肯定存在SO32-
B.试样溶液中加人稍过量的NH4C1溶液能得到与沉淀1成分相同的物质
C.上述流程步骤(1)(2)(3)的顺序改为(3)(2)(1),可能会获得相同的实验现象
D.试样溶液中肯定存在AlO2-、Cl-,其中Na+、K+至少存在1种

二、填空题
15.有M、N两种溶液,经测定这两种溶液中大量存在下列12种离子:Al3+、Cl-、Na+、K+、NO3—、OH-、Fe2+、AlO2—、CO32—、NH4+、SO42—、H+。
(1)完成下列表格中实验①的结论和实验②的实验内容以及现象:
实验内容以及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N溶液滴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无沉淀产生





确定M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③用pH试纸检测M溶液,pH试纸呈蓝色


(2)根据(1)中的实验回答:
NO3—存在于________溶液中,理由是 ;
Cl-存在于________溶液中,理由是 ;
(3)根据(1)中的实验确定,M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
16.某工业废液中含有Cu2+、Mg2+、Zn2+等离子,为将其回收利用,再采用了如下工艺

已知Zn(OH)2的性质与Al(OH)3相似
所用试剂在下列试剂中选择
① 铁粉 ②锌粉 ③稀HNO3④稀H2SO4⑤稀HCl ⑥稀氨水 ⑦NaOH溶液 ⑧石灰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剂1、试剂2、试剂3分别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2)操作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3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过量CO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金属冶炼方法中方法1是_________方法2是____________
17.化工生产中常利用硫酸厂煅烧黄铁矿石的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来制备聚铁(碱式硫酸铁的聚合物)和绿矾(FeSO4·7H2O),流程如下:
?
(1)将过程②中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溶液会褪色的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品红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酸性KMnO4溶液? d.溴水
(2)过程①中,FeS和O2、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中,需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检验溶液Y中存在Fe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里,完成过程④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需要使用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等,还需要的陶瓷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为测量所得到的聚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下列实验:①用分析天平称取2.700 g样品;②将样品溶于足量的盐酸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③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固体质量为3.495 g。若该聚铁的主要成分为[Fe(OH)SO4]n,则聚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假设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和硫元素)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气体中燃烧。他们对钠在CO2气体中燃烧后的产物中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假设】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该小组对燃烧后的白色产物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 ①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
(2)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____成立。
(3)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NaOH溶液滴入NH4Cl、(NH4)2SO4中都产生氨气,滴入NaCl、Na2SO4中无现象,A不合题意;
B.AgNO3溶液滴入NH4Cl、(NH4)2SO4、NaCl、Na2SO4中都产生白色沉淀,B不合题意;
C.Ba(OH)2溶液滴入NH4Cl、(NH4)2SO4、NaCl、Na2SO4中,分别产生气体、气体和沉淀、无现象、沉淀,现象不同,可以区分,C符合题意;
D.BaCl2溶液中滴入NH4Cl、(NH4)2SO4、NaCl、Na2SO4,(NH4)2SO4、Na2SO4中产生白色沉淀,NH4Cl、NaCl中无现象,D不合题意;
故选C。
2.B
【解析】
先用①检测出水,无水硫酸铜变蓝,因为后面一些步骤中会有水产生,且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再用⑤检测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再用⑥将多有的二氧化硫除去(或者说检测二氧化硫是否除尽),因为如果不除尽,二氧化硫会影响后面的实验;再用⑤检测二氧化硫是否除净;再用②检测二氧化碳并除去过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通过④碱石灰除去二氧化碳;再用③来检测CO,红热氧化铜由黑色变成红色;故B项正确。
3.B
【解析】
A. 在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F3+、HCO3-,故A错误;
B. 根据阴阳离子的结合可知溶质组分可能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或KCl和NaNO3的混合物,故B正确;
C. 因为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得不到碳酸氢钠,故C错误;
D. 也可能含有银离子或SO32-等,故D错误;
答案选B。
4.C
【解析】
A、CO2可以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而CO不可以,通入澄清石灰水后杂质气体CO没有被除去,反而CO2被除去,可使混合气通过灼热的生成CO2而除去,故A错误;
B、盐酸可以将BaCO3反应除去,而不能溶解BaSO4,先加过量盐酸,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碳酸钠,过滤,即得到BaCO3,故B错误;
C、Fe和FeCl3反应生成FeCl2,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3,过量的铁过滤,即可除去FeCl3,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CuO和HNO3反应生成Cu(NO3)2和H2O,Cu和HNO3反应生成Cu(NO3)2、氮的氧化物和H2O,Cu和CuO均可以被HNO3溶解,达不到除杂效果,故D错误。
答案选C。
5.B
【解析】
A.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生成HCl,使溶液变红,又因为次氯酸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不是Cl2具有漂白性,A错;
B.SO42-检验时先往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B对;
C.铝箔插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铝箔被浓硫酸钝化了,钝化也是一种化学反应,C错;
D.CCl4层显紫色是因为溶解了I2,说明碘盐中的碘转变为了I2,但不能确定是KI,D错;
答案选B。
6.B
【解析】
A.苯酚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而使混合溶液呈紫色,选项A正确;
B.苯酚和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易溶于苯酚,所以看不到白色沉淀,选项B错误;
C.铝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铝、铜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和水,所以铝片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沉积,溶液中可能出现黑色物质,选项C正确;
D.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苯酚钠不易溶于水,所以溶液变浑浊,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苯酚的性质,明确苯酚的官能团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苯酚的酸性小于碳酸,所以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为易错点。
7.A
【解析】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 或HCO3-,选项A正确;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该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Ag+,选项B错误;
C、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一定为AgCl沉淀,可能为硫酸银等,应加入硝酸酸化,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选项C错误;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可能有Ba2+、Ca2+等,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中等,试题侧重于检验方法的评价,注意把握常见离子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检验时要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如检验氯离子时应注意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干扰;检验碳酸根离子时注意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的干扰。
8.C
【解析】
A项、盐酸能与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某溶液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不一定有CO32-,还可能是HCO3-,故A错误;
B项、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或氯化银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硫酸根或是银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故B错误;
C项、加足量稀硝酸酸化后,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再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存在,故C正确;
D项、碳酸钠溶液与Ba2+或Ca2+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钡或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或碳酸钙沉淀均能溶于盐酸,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Ba2+或Ca2+中的至少一种,故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取样品加入水中,全部溶解,则不可能含有Ba(NO3)2,因为碳酸钡不溶于水,再加入氯化钙能产生4.5g沉淀,为碳酸钙的质量,假设6.9g全部为K2CO3,则生成沉淀为 ×100g/mol=5g>4.5g,则杂质中含有碳酸根的质量分数应小于K2CO3中碳酸根的质量分数,故一定有KNO3,可能还有Na2CO3,综上分析可以知道,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可能还有Na2CO3,故选B。
10.C
【解析】
乙醛有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得到砖红色沉淀,乙酸没有醛基,但是乙酸有显酸性的羧基,可以与氢氧化铜反应得到可溶于水的醋酸铜,选项A正确。乙酸有羧基,显酸性,且酸性强于碳酸,所以乙酸可以与碳酸钠反应得到二氧化碳,而乙醇没有羧基,实际显中性,与碳酸钠不反应,选项B正确。氯化铁应该与酚羟基作用而显色,与醇羟基不反应,所以不能说“氯化铁与羟基反应显紫色”,选项C错误。乙醇与水混溶,所有的烃都不溶于水,所以甲苯不溶于水,应该分层,选项D正确。
点睛:进行有机物的鉴别时,要注意到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的区别,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因为在鉴别的时候一般会使用某种水溶液,所以要考虑该有机物是否溶于水,如果不溶于水,还要考虑其密度大于还是小于水。
11.B
【解析】
A、HCl、NaCl和Na2SO4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故A错误;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氢氧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B正确;
C、Ba(NO3)2与Na2SO4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其他物质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故C错误;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 BaCl2 、Ca(NO3)2和Na2CO3溶液与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B。
【点睛】
要求不用其他试剂,仅用组内物质反应来区分物质,解答本题时就是利用物质的化学特性来解答,具体的可以首先找出有颜色的,然后两两之间反应,或者是找出能其他物质都反应但是现象不同的物质,然后再区别其他物质.
12.C
【解析】A.原溶液中若存在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不能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故A错误;B.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为紫色,则原溶液的溶质可能是KOH或钾盐,故B错误;C.AgCl和BaSO4均是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Ag+,故C正确;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是盐,因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故选C。
13.B
【解析】
试题分析:A.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苯酚和碳酸氢钠,但65℃以上苯酚易溶于水,导致溶液变澄清,故A正确;B.Na2SiO3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硅酸沉淀,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不消失,故B错误;C.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故C正确;D.Ca(OH)2溶液通入CO2,生成碳酸钙沉淀,继续通CO2至过量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与NaOH反应又生成碳酸钙沉淀,故D正确。
14.C
【解析】
试题分析:试样溶液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有沉淀产生,根据信息说明原溶液中存在AlO2-,溶液1中含有过量NaHCO3,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时,Ba(OH)2+NaHCO3=BaCO3↓+H2O+NaOH,沉淀2一定含有BaCO3,溶液2加入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沉淀3生成,说明原溶液中有Cl-,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Na+、K+至少含有一种,A、沉淀2一定含有BaCO3、可能含有BaSO3,放置在空气中2BaSO3+O2=2BaSO4,质量增加,则选项A说法正确;B、NH4Cl溶液显酸性,AlO2-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AlO2-+H++H2O=Al(OH)3↓,促使NH4+水解,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说法正确;C、流程步骤换成(3)(2)(1),硝酸会把HCO3-转化成CO2气体,与上述现象不同,说法错误;D、上面分析,说法正确;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离子的检验。
15.(1)
实验内容以及现象 结论
N溶液中不含CO32-、SO42-
对M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焰色为黄色,在透过蓝钴玻璃没有紫色 确定M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2)M;N溶液中含有Al3+、K+、Fe2+、NH4+、H+,由于N溶液显酸性,又含有Fe2+,所以N溶液中不含NO3-;N;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可以确定Cl-存在于N溶液中;
(3)Na+、AlO2-、CO32-、OH-、NO3-、SO42-。
【解析】试题分析:(1)①取少量N溶液滴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无沉淀产生,则N中不含CO32-、SO42-;②对M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焰色为黄色,透过蓝钴玻璃没有紫色,则M中一定Na+,不含K+;③用pH试纸检测M溶液,pH试纸呈蓝色,溶液显碱性,可能含AlO2-、CO32-、OH-;故答案为:
实验内容以及现象 结论
N溶液中不含CO32-、SO42-
对M进行焰色反应实验,焰色为黄色,再透过蓝钴玻璃没有紫色 确定M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2)由上述分析可知,M中含Na+、SO42-、AlO2-、CO32-、OH-,则硝酸根离子存在于M中,若在N中Fe2+、NO3-、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中含Al3+、K+、Fe2+、NH4+、H+,N中只有阳离子,则由溶液呈电中性可知,Cl-一定在N中,故答案为:M;Fe2+、NO3-、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溶液呈电中性;
(3)由(1)中的实验②③可确定M中含有的离子有:Na+、AlO2-、CO32-、OH-、NO3-、SO42-。
考点:考查物质的检验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16.(1)②、④⑤、⑦
(2)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在HCl气流中加热
(4)ZnO22-+ 2CO2+ 2H2O = Zn(OH)2↓+ 2HCO3-(5)电解法、还原剂法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加入试剂2后生成的是Cu故前面一定含有Cu2+,故试剂1为Zn,为了Cu2+反应完全,Zn粉一定过量,故固体中是Cu和Zn的混合物,试剂2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为出去溶液中的Mg2+、Zn2+就只能加入NaOH溶液。(2)使Mg(OH)2生成MgCl2·6H2O,防止Mg2+水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需要在HCl气流中加热,从而结晶。(4)Zn与过量NaOH反应生成ZnO22-,故ZnO22-+ 2CO2+ 2H2O = Zn(OH)2↓+ 2HCO3-。(5)冶炼金属镁利用电解法,冶炼金属锌使用热还原法。
考点:考查离子检验和提纯、金属冶炼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相关知识点
17.acd 4FeS+3O2+12H+=4Fe3++6H2O+4S Fe(或铁) Fe2(SO4)3+Fe=3FeSO4 取少量溶液置于洁净试管中,滴加琉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双氧水(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Fe2+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蒸发皿、玻璃棒 31.1 %
【解析】
(1)固体中含有S、SiO2,将其灼烧。其中的S会变为SO2气体,SO2气体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SO2气体有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因发生氧化反应而褪色,但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因此答案选acd;(2)过程①中,根据框图中的各种物质及质量守恒定律和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可知:FeS和O2、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S+3O2+12H+=4Fe3++6H2O+4S;(3)由于发生反应得到的物质中含有Fe3+.,而最后要制取绿矾FeSO4,所以过程③中,要加入还原剂Fe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Fe=3FeSO4;检验溶液Y中存在Fe2+的方法为:取少量溶液置于洁净试管中,滴加琉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双氧水(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Fe2+;(4)在实验室里,完成过程④由溶液得到绿矾,其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需要使用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等,还需要的陶瓷仪器有,还需要的仪器有蒸发皿、玻璃棒;(5)n(SO42-)==0.015mol,n(Fe)= n(SO42-)= 0.015mol,所以m(Fe)=0.015mol×56g/mol=0.84g,所以该聚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1.1%。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 化学与技术。由题中信息可知,过程①向烧渣中加稀硫酸并同时通入氧气,铁的氧化物、硫化亚铁均会溶解,生成硫酸铁、单质硫和水,所以溶液X是硫酸铁溶液,过程②灼烧固体,其中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从而分析得解。
18.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假设2 4Na+3CO22Na2CO3+C 不同意,因为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白色固体不一定是氧化钠,碳酸钠水溶液水解显碱性,也可以使酚酞变红;(2)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方案2①中出现的白色沉淀是CaCO3,所以燃烧后的白色产物中有Na2CO3存在;方案2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燃烧后的白色产物中没有Na2O存在,上述三个假设中,假设2成立;(3)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2Na2CO3+C;(4)白色物质若是氢氧化钠,需要反应物含有氢元素,实验是钠在二氧化碳中的反应产物,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存在,不同意丙同学的推断。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组成的分析判断,实验验证的方法和现象,物质鉴别的方法和反应现象的应用是解题关键,其中的易错点为:其一、溶液呈碱性可以来自于氧化钠溶于水生成的氢氧化钠,也可以来自于碳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其二、利用质量守恒解答丙同学的观点:实验是钠在二氧化碳中的反应产物,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存在,故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