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12: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教学难点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黧(lí)黑 棱(léng)角 虔(qián)诚 蠕(rú)动
豁(huò)然 懈(dài) 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niàng) 砾(lì)石 眩( xuàn)晕 蜷(quán)卧
腈( jīng)纶 皱褶(zhě) 熠(yì)熠 烁( shuò)烁
接踵(zhǒng)而至
2.理解词义。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懈懒惰。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3.简介马丽华。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以上三部长篇合集为《走过西藏》)。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4.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界,由一大片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组成,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上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经历是怎样的?并说说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明确:作者的游览经历:先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接着来到冰河的砾石堆土,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接近冰山,置身冰窟;第二天继续来到冰塔林。
在草坝子上作者遇到了倒霉的事;来到冰塔林,作者看到了冰塔林的奇美景色,感叹造物主的无所不能及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置身冰窟,作者感悟到时间的沧桑,铸就了冰川的前进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作者再次挪身冰河之上,感到坚冰之下涌动的细流,正孕育着无限的力量,一刻不停,汇聚成源远流长的长江。
(二)深层探究。
2.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大地。作者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展现出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
(三)主旨探究。
3.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雪域高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受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四、达标检测
1.下到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棱( léng)角 骨骼(gé) 黧( lí)黑 秋高气爽(shāng)
B.隆(lóng)冬 驻(zhù)防 明媚( méi) 风云变幻(huàn)
C.倒霉(méi) 砾(shuò)石 冻疮( chuāng) 云散(sàn)天晴
D.尊(zūn)容 虔(qián)诚 诅咒( zhòu) 气喘吁(xū)吁
解析:A项中“爽”应读shuǎng;B项中“媚”应读mèi;C项中“砾”应读l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恭顺 帐篷 草坝子 接踵而至
B.豁然 蔚蓝 大冰凌 穿流不息
C.演译 凄凉 黧黑色 熠熠烁烁
D.敦实 蜿蜓 羊皮袍 云遮雾障
解析:B项中“穿”应写作“川”;C项中“译”应写作“绎”;D项中“蜓”应写作“蜒”。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回味无穷。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解析:D项“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五、课堂小结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录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六、布置作业
完成随堂练习及赏析课文精彩句段。
七、板书设计
草坝子——冰河——冰塔林——冰河
(奇美 眩晕)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马丽华是一位充满感性的女作家,雪域高原的奇美景色,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及生命的诸多感悟,其中有不少精彩的语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
二、合作探究
(一)再读课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作者看到这奇美的景色,感到眩晕,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明确:写出了冰塔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川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作者由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引发联想,想象着冰川经历亿万年的前进和后退、高低消长,这些纵横的裂纹,记录着生命的过程。
(二)感悟升华。
4.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
(三)写法分析。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长汀源头各拉丹冬的经历,探寻到雪域高原奇美的景色。边叙边悟,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著名的长江奇观,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三、拓展延伸
请你就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发挥你的想象,由物及理,阐述你对人生或生命的感悟。
明确:如野外的菊化,它生长在野外,无人照料,任凭风吹雨打,但它自信乐观,永远向上,努力生长,如期绽放。我们也应像野菊花那样,无论牛命中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应努力向上,积极生长,这样才能开出灿烂多彩的生命之花。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费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词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词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②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的连绵情思,剪之难断…一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有改动)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并加以概括。(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
2.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词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所望之景。内容上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弁疾作词的背景。
3.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答案:既指敌寇进犯时给古城墙留下的班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意思对即可)
4.阅读第⑦段和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答案: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意思对即可)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答案: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弁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若台有知,当备感欣慰。(意思对即可)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中华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处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仿照示例作简要表述。
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答案:(示例一)鹳雀楼,王之涣为之写《登鹳雀楼》,留下了“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的名句。(示例二)黄鹤楼,崔颢为之写《黄鹤楼》,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景色描写和人类活动的对照,展现了自然的神奇瑰丽和人类的渺小,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长江、热爱自然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
七、板书设计
奇美壮观的景色

生命的躁动
无限的力量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