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 七大时政热点聚焦5.北斗全球导航建成 学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 七大时政热点聚焦5.北斗全球导航建成 学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6 09: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斗全球导航建成、发射火星探测器
【热点聚焦】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同时,这也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00亿元。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按计划,2020年上半年将提前完成全部组网卫星发射,独立自主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实现北斗的“全球梦”。
  2020年我国将发射探测器,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人类探测火星的窗口,也就是探测器发射的最佳时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机会,所以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择机实施。按照规划,火星探测器发射后,大概需要经过200天左右的飞行,才能最终到达火星。而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飞控团队将一直陪伴着、守护着,直到探测器顺利平安地到达火星。
【问题思考】
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何成就?
【知识链接】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②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5.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
(3)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4)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
2.不利因素
(1)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3)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热点集训】  
1.(2018·江苏高考·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年北京卷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C
【解析】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仅仅说明明代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仅仅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戏剧借助电影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故C项正确;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只是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是已经解决,故D项错误。
3.(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答案】B
【解析】1949年新中国建立,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才开始,除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故A项错误;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迈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已经拥有核武器的,这已经不是“开始”了,故C项错误;如上,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迈入原子能时代,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不是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4.(2009·山东基能·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5.1964年10月,有报道称,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人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
【答案】C 
【解析】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C项正确;1964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A项错误;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具有了远程打击敌人的实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于1995年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故B项正确。
7.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条件制造原子弹,当时新中国也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指原子弹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其他技术,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说明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要,故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直接的国际因素,故D项错误。
8.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难以得到落实”说法错误。
9.(2019·黑龙江哈九中模拟)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增长率
14.0%
13.1%
10.9%
10.0%
9.3%
资本增长率
24.6%
17.3%
18.1%
8.7%
2.4%
劳动力贡献率
4.4%
4.1%
4.8%
7.5%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
29.6%
37.1%
25.2%
55.8%
81.5%
A.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取代 B.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C.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D.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数据看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3年的29.6%增长到1997年的81.5%,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10.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 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两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项正确。
11.(2019·福州模拟)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
A.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答案】C
【解析】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
13.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答案】A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B、C、D三项错误。
14.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这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D项发生于1984年,晚于C项的1970年。
15.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符合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
16.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郭沫若 D.袁隆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对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是袁隆平,故选D项。
17.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是从1956年到1967年,故A项错误;1992年到2017年的航天规划目标的完成表明我国世纪之交航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不是航天成就,故D项错误。
18.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说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至唐宋,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科技有所发展,某些领域仍领先于世界,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明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明清科技发展史中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总结其历史教训,就是为了切实重视科学技术,不再重蹈覆辙。”
——刘尚希等《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二 建国初期,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研究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组成的科技体系。1956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在国家计划领导下,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航空科技等学科及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诞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不断探索新的科技体制,既通过法律、法令形式形成科技政策,也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科技战略、规划、章程。人才、教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作用。(13分)
【答案】(1)秦汉至唐宋,封建政府大多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并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发明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科技工作者更多注重对前代科技的总结,科举制度和理学思想忽视科技,明清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2)特点:确立党对科技政策与发展的领导地位,把科技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体制;将科技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统筹改革。
作用:加快了现代科技体制的确立;有利于原子能、计算机等学科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防力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各自的经济水平、政府科技方面的政策、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重心等对科技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科技发展纳入计划管理和法制轨道,人才、教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出台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现代科技体制的确立,计算机、航空科技等学科及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诞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20.(2009·广东单科·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问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材料一中,第二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意义,两则材料对比的并非差异,而是导致差异的背景,即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