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6 22: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个“苹果”
——诱惑了夏娃,使人类有了智慧之源
第二个“苹果”
——砸醒了牛顿,使人类有了近代科学
第三个“苹果”
—— 成就了乔布斯,使人类有了精彩生活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
1、结合导言和所学知识,思考:促成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
2、近代时期哪些学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
3、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8世纪中期 “蒸汽时代”;
19世纪晚期 “电气时代”
20世纪末 “信息时代”
阅读第四单元导言,回答问题: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课标要求: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
  他观测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伽利略的折射式望远镜
伽利略的手稿
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
“近代科学之父”伽俐略
①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物理学:

③天文学:
实验和观察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
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奠定基础
(1)成就:
(2)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是谁?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的牛顿墓
这里安葬着艾萨克·牛顿爵士。
他以近乎于神的智力,及其独创的数学原理,
第一次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
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并前所未有地探索了光线的折射和颜色的性质。
勤奋,睿智,虔诚,
他在对于自然和经典的研究中,
用他的哲学确证了上帝的尊严,
用他的方式传播了福音的真谛。
欢呼吧,凡人!
为人类曾有过如此伟大的荣光!
他生于西元一六四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于西元一七二七年三月廿日。
牛顿说:“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标志:
内容:
特点:
意义: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1)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意义,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打击了神学,促进了思想解放;
第一件,用牛顿力学算出地球的形状象只桔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个正球体,两千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牛顿却根据他的力学,说地球是个扁球体,象只大桔子。此言一出,学界哗然。地球那么大,牛顿又从不出远门,他凭什么说地球有点扁?可是法国科学家经过三次实地测量,终于证实了牛顿的看法。用力学能算出地球的形状,真是个奇迹。
历史上证实牛顿
力学的三件事
第二件,用牛顿力学算出了哈雷彗星回归周期。
长期以来到,人们一直认为彗星是神秘的,根本不能用科学来说明。牛顿说,既然彗星也是天体,就必然遵循力学规律。他的好友哈雷用牛顿力学算出了1682年出现的彗星的轨道,指出它的回归周期是75—76年,由此预言它将在1758年再次出现。哈雷1705年发表这个预言,当时他已49岁,却要预言53年以后的事,岂非耸人听闻?可是1758年这颗彗星果然如期出现,并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科学家用牛顿力学计算它的轨道,可是计算结果总是同观测纪录不大相符。经反复核算,观测无误。那问题是否出现在牛顿力学上面?
科学家大胆猜想计算结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太阳系中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我们没有考虑到它对天王星的引力作用。他们用牛顿力学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和质量。1848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长用望远镜对准那个位置,一下子就看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19世纪末,面对经典物理学近乎完美的发展,有的物理学家表示:“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

1900年的4月,热力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开尔文男爵在一个科学报告会上作了一篇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提到,在光学和热学领域,各有一个实验现象还无法用牛顿经典理论来解释,因此称为笼罩在牛顿经典时空观下科学领域的两朵乌云。当时的人们普遍比较乐观,认为这两朵乌云迟早会云开雾散,最终被经典理论很好的解释。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朵乌云引发了磅礴的大雨,使牛顿的经典时空观在科学领域发生了倾覆。而这两朵乌云引发的两场理论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正是现代科学的基石。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
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创立: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爱因斯坦
(1879-1955)
1905-1915年
提出了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成功的秘诀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 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3.内容: (1)狭义相对论:
①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②空间和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19世纪末,物理学界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以实验事实使得原子不可分、不变化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物理学家们曾认为的似乎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
过去的物理学都以牛顿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似乎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永远走动着的大钟,在任何情况下,它的速率永远都是相同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在时间上都以它为度量标准。
4.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3)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1)l 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实验表明,微观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普朗克(1858—1947)生于基尔。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由于量子论创立,普朗克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法律教授。普朗 克家是德国人所具有的最好品质的范例:诚恳,忠于职守,他的 业余爱好是音乐,在这方面表现了专业艺术才干;另一项业余爱好是他一直坚持到晚年的登 山运动。
2.过程
  (1)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4)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量子论诞生和发展的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3)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
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

采用的主要方法。(2分)
图一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

图二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实验法、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