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13: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24 唐诗三首
八年级语文RJ版·下册
一、新课引入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
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二、新课讲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背景介绍
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
壕 邺
戍 逾
妪 咽
(háo) (yè )
(shù) (yú)
(yù) (yè)
二、新课讲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感知诗意
投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诗意: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逃跑
二、新课讲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还能够
二、新课讲解
诗意:(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生命结束了!(老妇我)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二、新课讲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没有,停止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意: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晚投宿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2.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二、新课讲解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壮丁。
探究诗歌
二、新课讲解
4、最终抓到人没有?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三、归纳小节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训练提升
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这是为什么
如实描绘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
从诗题上看,应主要写捕吏,但诗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作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五、拓展延伸
1.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3.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4. 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7.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8.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9.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关于战争的诗词名句
一、新课引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生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新课讲解
解析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二、新课讲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 (zhuǎn)/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朗读诗歌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新课讲解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挂着,挂住。罥,挂结。)
(茅草飞得低的)
(水势低的地方)
感知诗意
二、新课讲解
第一节
(高)
二、新课讲解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多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在高高的枝头挂着,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第一节大意
归来倚仗自叹息。
(狠心)
(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二、新课讲解
第二节大意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第二节
二、新课讲解
第三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二、新课讲解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节大意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同”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新课讲解
第四节
二、新课讲解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我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自己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第四节大意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1段) (2段) (3段) (4段)
2.按照表达方式从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写景) (抒情)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二、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
第一节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
3. 哪些动词用得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另外,“飞” “洒”“挂”“飘转”“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1.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二、新课讲解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2.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二节
二、新课讲解
第三节
1.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 是更深重的祸”。
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景物描写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二、新课讲解
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情怀
最后一节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二、新课讲解
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归纳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四、强化训练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忧国忧民的名句吗?试举一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一、新课导入
卖炭翁
杜甫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七年级学过的《卖油翁》,同学们还记得吗?卖油翁的自信、从容、沉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卖炭翁》,这个卖炭翁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新课讲解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选自其中。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宫使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宫使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写作背景
乐府诗
叙事诗
讽喻诗
题目解析
卖炭翁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读对字音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bìn
niǎn
zhé

chì
chì
jiāng

二、新课讲解
朗读诗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白居易
二、新课讲解
感知诗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第一节
老人
木柴
做什么用。营,谋求。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二、新课讲解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第一节大意
二、新课讲解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 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
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第二节
轻快的样子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公文
指皇帝的命令
吆喝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直”同“值”,价钱
二、新课讲解
两位轻快地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第二节大意
二、新课讲解
1.诗歌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开头六句);运炭(中间六句);被夺炭(最后九句)
整体感知
二、新课讲解
1.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从那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烧炭苦 —— 运炭苦 —— 炭被抢更苦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合作交流
二、新课讲解
3.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二、新课讲解
本诗描写人物生动,并且多处运用反衬,试做分析。
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特点。
同时多处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如:“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总结手法
三、归纳小结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强化训练
1.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2.赏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五、拓展延伸
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词名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诗。
2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