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 回延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羊肚手巾(dù) 糜子(méi) 搂着(lǒu)
B.米酒油馍(mó) 柳林铺(pū) 炕上坐(kàng)
C.满窑里(yáo) 脑畔上(bàn) 喘气(chuǎn)
D.登时(dēng) 眼眶(kuàng) 披彩虹(pī)
?
【点拨】 A项“肚”应读dǔ;B项“铺”应读pù;C项“畔”应读pàn。
?
?
?
D
?
?
?
?
?
?
?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点拨】 A.“历”应改为“厉”;C.“窖”应改为“窑”;D.“废”应改为“费”。
B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贴 搂 扑 B.放 抱 扎
C.贴 抱 扎 D.放 搂 扑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B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
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代”和“中国”对调)
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
B
【点拨】删掉“具有”或者“最具”。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西为革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我想,百年“红色中国”应该看江西。
③因为,憨厚的江西老表大气磅礴地演绎了属于江西、属于中国的最为激情澎湃、最为血气方刚的历史。
④有人说,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
⑤江西是红土地,这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
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②⑤③④
A
7.填空。
《回延安》中通过场面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B.诗中写了延安十年来的巨变,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C.这首诗借鉴了四川民歌的格式,诗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D.诗中“一头扑在亲人怀”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
C
【点拨】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的格式。
9.【训练点:夸张】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语文要素训练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要求学生审读文句,找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对修辞手法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千声万声”“搂定宝塔山”运用的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眷恋。
(2)双手搂定宝塔山。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和怀念。
(1)千声万声呼唤你。
10.【训练点:叠字】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第五节诗中的叠字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③________( )
高高 C
滚滚 C
辈辈 B
阅读“杨家岭的红旗……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
二、精段品读
11.下面诗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C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12.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照”与“喊”的表达效果。
1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毛主席在枣园住过,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4.这节诗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观察点是在船上,这样就排除了B项和D项;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仰视”是向上看,文章写的是两岸景物,“平眺”更恰当,故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
15.文章以“民歌里的陕北”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页第15-17题。
文章围绕“陕北民歌”这一线索展开对陕北民歌内容、主题及民歌意义等内容的叙述,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突出“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生活史歌,是他们与命运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这一主题。
三、拓展阅读
16.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
示例: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陕北民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
?
?
?
?
?
?
?
1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感叹地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陕北民歌诠释了怎样的中华民族文化。
【链接材料】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示例:①与命运奋力抗争的不屈意志;②冲破束缚阻碍、获取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望;③人与自然、生命与力量的完美融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8.学完《回延安》,同学们对“信天游”这种诗歌形式很感兴趣,开展了“走近信天游”诗歌诵读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婷婷在朗诵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
梳 妆 台 上 何 人 在
②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轻快 B.欢乐、愉悦
C.激昂、奋进 D.深沉、悲哀
/
D
(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和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