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历史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任课班级:
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第 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 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资源 教学用书 配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图示归纳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拓展延伸
板
书
设
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政权
1、背景: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2、影响:国力越来越强大
二、西夏政权
1、建立:元吴,兴庆府2、发展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2、澶渊之盟渊之盟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议和
课
后
反
思
教研组长
签 审 教务处
签 审 月 日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杄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而《杨家将》讲述的就是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二、新课探究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资料一一契丹族的发源地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材料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tian)猎是生涯。3.教师提问:从诗词和图片中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答案提示: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渔猎为主的生活。契丹族的兴起为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出示耶律阿保机图片
国号:辽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都城:上京临潢府
4.教师:契丹族建立辽后,有哪些作为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阿保机建国后发现生产,创制度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
5.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正文,分析归纳契丹逐渐兴起及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1)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2)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教师过渡语:除了辽与北宋并立之外,还有西北的西夏也与北宋并立。接下家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西夏的建立。
6.西夏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党项族生活在我国哪个地区?其发展状况如何?(2)简述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与都城。(3)西夏建立后的发展活动。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党项族的兴起: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1世纪前期,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西夏王朝的建立
国号:大夏
(史称西夏,西夏语大白高国)
建立时间:1038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银川)
(3)建国后的活动
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管制,军制和法律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文化上:创制西夏文字。
教师过渡语:我们从辽和西夏建立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两个政权都学习了中原文化,仿效中原王朝,还创立了自己的文字,注意发展生产,所以实力不断增强那么,这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辽与北宋的和与战】1.教师提问:依据图片说说西夏的治国措施。
答案提示: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教师引导:契丹、西夏的强大,对中原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与当时的北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案提示战与和。
3.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后唐时期,石敬瑭为当皇帝,获取契丹(辽太宗)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分界线,此地失,北部边防几乎无险可守。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教师讲解: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境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4.教师提问:燕云十六州是何时被契丹割占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辽太宗时。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5.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太祖时,虽与辽有过冲突,但晚期与辽保持友好关系。皇上可效仿祖宗之法,派人议和终止战事。
大臣曹利用
昔日太宗对辽数次用兵,染腿疾而崩。今辽军气势逼人,都城恐慌,威胁吾皇安危,皇上可另择都城,请幸金陵(南京)。宰相王钦若
都城乃天下之根本,根本动摇则人心尽失。今陛下神武,若大驾亲征,一鼓作气收复幽云,可慰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宰相寇准
6.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与哪场战争有关?当时的皇帝是谁?他采纳了谁的建议?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澶渊之战。宋真宗。寇准。打退了辽军,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7.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澶渊之盟: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2.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撒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二:甲:我以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乙: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教师提问:对于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人们有以上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观点一的理由: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观点二的理由: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岁币加重宋朝的百姓负担。
教师总结:(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面:它结東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庆历和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先战后和,宋给西夏岁币。
3.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
一一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二: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人民赋税增长表
4.教师提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三、课堂小结
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关系,和是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