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汉代礼学家戴德和戴圣 《礼记·礼运》
文献记载(神话传说)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故谓神农也。
——班固编撰《白虎通义》
考古成果(实证材料)
浙江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水稻的遗迹;
陕西半坡氏族遗址发现 “粟”的遗迹;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
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耕作方式的变迁
刀耕火种
石器耜耕
迁徙到定居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历史学家以盘庚迁殷为分界点把商朝分为前期和后期,据史书记载,商朝前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都城屡次迁徙,盘庚迁殷之后,都城才稳定下来。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朝前期都城屡次迁徙的原因
勤思善学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石器耜耕
迁徙到定居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耕作方式的变迁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明末清初浙江湖州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与播种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齐民要术》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公元前27年-476年 罗马时代
《克洛米拉农书》 4-5倍
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 3倍
我国古代农业在哪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
英国推行垄作实在17世纪的“农业革命”时期,比我国晚了两千多年。……战国时农民就使用肥汁拌种,同时施用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西欧到10世纪某些庄园才懂得施肥,晚于中国1200年。
——任世江《古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如果让你来耕种一块田地,你觉得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提高田地的粮食产量?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
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既省畜力,又省人力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垄作法 (畎亩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垄作法 (畎亩法)
(2)西汉:代田法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B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垄作法(畎亩法)
(2)西汉: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耙
耱
3.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都江堰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坎儿井
都江堰全景
鱼嘴
内江
外江
飞沙堰
内江
外江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井渠法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因为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都江堰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脚踏翻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B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犁壁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代田法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曲辕犁,犁评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探究:合上书本,回忆课堂,完成下面表格。
耧车
一年一熟
(完善)
(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产生
2、概念
3、评价
刀耕火种
石器耜耕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
1、产生
材料:《诗·周颂》“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赶紧从事你们的耕作吧,众多人一齐来进行耕作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石器耜耕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
个体耕作
(土地私有)
1、产生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小农经济产生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石器耜耕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
个体耕作
(土地私有)
生产工具的革新
生产关系的革新
1、产生
2、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并非完全不参与市场交换
2、小农经济的概念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评价小农经济
⑴地位
⑵进步性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⑶局限性
②封闭性
①脆弱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此其分事也。
3、评价小农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据材料指出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据材料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 为何历代封建政权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现象?
生活艰苦,遭受沉重压迫
自身的脆弱性和封闭性决定
88
——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个体经营
耕耙技术在南方的运用
翻车的使用
在地主的监管下,佃户们集体经营田地。
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但仍有较大规模经济:如地主经济
(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收获和耕种同时进行,反映了一年两熟甚至多熟的出现
区分概念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集体经济
区分在于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交换还是自己消费。
区分在于生产单位的大小
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主要产品用于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极少用于交换,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可以等同于自然经济。
相同: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不同: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探究: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比较
【史料探究】
1.铁犁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材料二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甲兵大足。
——《国语·齐语》
探究1:以上材料围绕什么主题选取?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属于第一手材料,并且是实物史料。
2.小农经济
材料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探究2: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第一种观点: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