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6 15: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一、重要概念
植物生存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由根通过吸收作用获得的。植物生存需要的有机物是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水分和无机盐以及有机物通过运输作用到达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部位是内部的木质部,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部位是树皮中的韧皮部,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
导管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筛管细胞是活细胞,两个筛管细胞之间有筛板,上面有筛孔。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中第五章最后一节。本节内容主要解决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问题,学生已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吸收作用、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采用生物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实验法,形成“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内部的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的”这一科学概念;其次,通过观察和探讨枝瘤的形成,形成科学概念“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外部树皮中的韧皮部自上而下运输的”。但是教材的知识点不全面,茎的结构是运输作用的结构基础,也是中考考点,该章节却没有详细的介绍,所以要额外补充此方面的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已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吸收作用、植物体的构成”等相关知识,已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实验分析、小组讨论来探讨本课内容。但七年级的学生接触生物不够一年,对实验法还不能熟练运用,有些专业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补充。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
2.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3.识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
(二)能力目标
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设计和印发《导学案》;提前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器具:紫荆羊蹄甲枝条、红墨水、锥形瓶等;制作木本茎横切挂图,准备磁铁,白板笔等。
(二)学生准备
提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和探究案,并在“学习日志栏”写出疑惑和收获。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茎的结构及其功能;
2.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二)教学难点
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枝瘤形成的原因。
七、教学策略
本课通过设计适于探究性合作学习的《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熟知探究任务。在课堂上,设计3个展示活动逐步建立有关植物运输作用的重要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一系列学习活动,如“看图贴纸”找出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和讨论“茎运输水外和无机盐"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枝瘤的形成,并进行小组展示互动,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辩论中,突破重难点,理解和生成知识。
八、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了一个视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同学们能否为我揭开这个谜底?
播放视频:《树坚强》。
提问:视频中的“树坚强”真的是靠它坚强的意念就可以生存下来吗?这里面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探讨!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问题。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学习目标
如果要揭开谜底的话我们先要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PPT上展示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做简要阐释。
倾听,思考。
明确学习目标。
分配任务小组讨论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1、探究一:观察植物茎的结构,看图贴纸(1组)
2、探究二:观察实验,分析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2-5组)
3、探究三:观察枝瘤,分析茎对有机物的运输(6-9组)
各小组合作讨论,第1组在挂图上贴有茎结构和功能的纸条。
让学生明确展示任务。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一:认识植物茎的结构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现在我们就先来认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这(指着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第1小组贴的结构名称和功能是否正确呢?请大家认真检查,并由第一组派代表上来给大家解疑。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及时引导、补充、纠正、提问、拓展和生成知识。
小结: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树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为韧皮部。木质部:内含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很强的支持力。韧皮部:内含筛管,运输有机物。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细胞不断分裂,使茎加粗。髓:贮存营养物质。
学生观察挂图和贴纸,并质疑。第一组学生站讲台处给同学们解疑。
利用挂图进行直观教学。
补充知识:木本茎的结构。
探究二:观察实验“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第1小组的展示,我们了解了茎的结构,那植物茎是如何依靠这些结构来完成相应功能的呢?现在有请第X小组(选2-5组中的一组)来给大家分析探究二!
在PPT展示下表中的实验设计:
材料
现象实验材料处理甲(剥掉树皮)乙(保留树皮)叶的变化水量变化叶的变化水量变化结果变红变少变红变少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及时引导、补充、纠正、提问、拓展和生成知识。
小结知识并引导学生订正板书:
所在部位运输物质运输方向结构
特点导管木质部水、无机盐自下而上死细胞,形成中空管道筛管
第X组小组成员站讲台处利用实验现象进行探究二的展示,并完成板书。
做笔记。
简单明显的实验现象,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探究三:观察枝瘤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第X小组的精彩展示,我们知道了茎的木质部能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但是我前天又看到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植物茎的树皮竞长出了一个瘤,大家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枝瘤》。
现在哪个小组可以为大家分析一下此现象和探究三?有请第Y组(选6-9组中的一组)。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及时引导、补充、纠正、提问、拓展和生成知识。
小结知识并引导学生订正板书:
所在部位运输物质运输方向结构
特点导管木质部水、无机盐自下而上死细胞,形成中空管道筛管韧皮部有机物自上而下活细胞,细胞间横壁形成筛板
第Y组小组成员站讲台处进行探究三的展示,分析枝瘤的形成原因,说明茎对的有机物的运输,并完成板书。
做笔记。
创设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供递进性的问题串,间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揭开谜底
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现在你能分析“树坚强”顽强生活的原理了吗?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补充、纠正和生成知识。
小结:像“树坚强”这样的空心树只是失去了部分髓和木质部,而剩余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完好可以运输有机物,树依然可以获得生存所需的养料。
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皮(或韧皮部),也就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通道,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会因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所以我们不要随意毁坏树皮,例如不要随便在树上刻字、栓绳等,做一个讲文明、爱护树木的中学生。
思考、回答。
解决导入的问题,突破知识难点。
进行情感教育。
走进生活
现在让我们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教师展示问题,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补充、纠正和生成知识。
1、果农为了增产常将结果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称为环剥,这是为什么?
小结:在果树的枝条下部适当地剥去一圈树皮,当年一般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因为经过环割的果树,有机养料不能向根部运输,而集中供给正在发育的花和果实,从而达到增产目的。
2、我们食用红薯是它的什么器官?红薯富含的淀粉从何处获得?
小结:根;叶子通过光合作用由茎的韧皮部运输到根储存起来。
3、我们使用的木质座椅、木质家具的材料主要取自茎的哪个结构
小结:木质部,木质部占茎绝大部分,是树干的主要成分,质地坚韧,有很强的支持力。
4、你能判断这棵大树的年龄吗?
小结:根据木本茎横切面木质部中的年轮数目可判断大树的年龄,树木生长一年形成一个年轮。
思考、讨论,回答。
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茎的结构、清楚了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并识别了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同时我们也知道树皮受到伤害会影响它的生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生活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保护花草树木。
倾听。
梳理知识,并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保护植物,爱护自然。
课堂检测
大家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掌握了呢?现在就来检验一下。请大家看到练习案上的题目,然后进行抽测。
教师展示问题,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补充、纠正和生成知识。
思考,并分析回答题目。
巩固、运用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
1.树
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为韧皮部。
2.木质部:内含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很强的支持力。
3.韧皮部:内含筛管,运输有机物。
4.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细胞不断分裂,使茎加粗。
5.髓:贮存营养物质。
(二)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所在部位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细胞结构特点
导管
木质部
水、无机盐
自下而上
死细胞,形成中空的管道
筛管
韧皮部
有机物
自上而下
活细胞,细胞间的横壁形成筛板
十、教学评价
本节课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利用了实物、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整堂课教师坚持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首先通过观察茎横切面的挂图,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把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的纸条贴上去,以游戏的形式认识了茎的结构,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环节,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通过师生互动而得出结论,生成知识,此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合作和探究的技能,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有机物运输的知识时,教师则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枝瘤的形成,构建有机物运输的知识体系。另外,通过结合生活中的“空心树”、“果树增产”、“破坏树木”等现象,学以致用,强化概念,同时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探究课通过创设情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演示实验、挂图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快乐、积极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学生要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需要在课前花较多时间进行预习,还需要老师对内容展示进行指导,否则展示的内容条理太差,老师需要过多的介入和补充,高效课堂反而显得拖沓。
本节课的成功与学生的成功密切相关,上本节课的班级是课改比较成熟的一个班,学生大多讲话大胆,自信,灵活,但课改不成熟的班级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所以,课改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高效课堂的开展要因班而异。
时间的掌握是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高效课堂里,因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对时间的把握没有那么精准。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只安排了三个展示任务,并且给每个展示小组都严格控制了时间,才使本节课的时间显得很紧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展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