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 导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7.1 力 导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16 16:27:10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力 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解读
《力》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习力的初步概念为切入点,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为以后深入学习各种力学知识做必要的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会估测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建议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合作探究
[探究课题] 力的作用效果。
[器材准备] 橡皮泥、小钢球、磁铁、弹簧、锯条、铁丝、白纸等。
[探究过程] 建议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力是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另外观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的变化。
[总结归纳]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导入一】 (“捏橡皮泥比赛”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看到桌子上摆放了很多器材,说明这节课我们要动手做一做。首先,让我们来给双手做做准备活动。
[活动] 捏橡皮泥比赛。
[师] 橡皮泥为什么会变成各种形状?
[生] 用力捏的。
[述] 物体受力后,形状会发生变化——称为力的作用效果。今天我们就研究力的相关问题。引入新课。
【导入二】 (理解词语,直接引入新课)
[师]用投影仪放大“力”字。请同学们用“力”这个字组词。
[生] 力量、力气、战斗力、力不从心、身强力壮……(学生个别回答)
[师] 刚才同学们用“力”这个字组了很多词,包括很多领域。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 一、 力。
【导入三】 (进行体验,说出感觉引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这个大铁块拿到讲桌上呢?(某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问]请这位同学说一下此时你手臂的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紧张的感受而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引入新课。K
学点1 力的概念
观察:如图7-1-1所示。
图7-1-1
思考:
问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__拉__、提、__压__、吸引等作用,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__力__。
观察:如图7-1-2所示。
图7-1-2
思考:
问题1:一个力总是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__受力物体__。一个物体__不可能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问题2: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与地球没有接触,但它却要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这表明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时,__不一定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静止在桌面上的桌球虽然相互接触,但球和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这表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__不一定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观察:如图7-1-3所示。
图7-1-3
思考:
问题1:坐在小船中的乘客用力推一下另一只小船,两小船都会后退;站在冰面上溜冰的两个人相互推一下,结果两人都会后退。这说明物体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__相互的__,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反作用力,它们同时产生,__同时__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问题2:人踢球时,是__脚__与__球__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脚__,受力物体是__球__。
学点2 力的单位
阅读教材P23第3、4自然段,并认识如图7-1-4所示的人物。
图7-1-4
思考:
问题:牛顿继承和发展了以伽利略为代表的前辈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力的国际单位是__牛顿__,简称__牛__,符号__N__。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__1_N__。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约为__500_N__。
学点3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如图7-1-5所示。
图7-1-5
思考:
问题:人手拉弹簧,弹簧变长;人站在跳板上,跳板向下弯曲;人手拉弓,弓变弯曲。这些现象表明力可以__改变物体的形状__。
观察:如图7-1-6所示。
图7-1-6
思考:
问题: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物体的__运动状态__发生了改变。上述现象表明力可以__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__。
综上所述,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的__形状发生改变__,也可以使物体的__运动状态发生改变__。

第2课时 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图
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继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加深对力的理解,只有学好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才能更好地分析力,为以后深入学习各种力学知识做必要的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
2.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从而知道力的三要素。
2.通过练习作图,知道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举例,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建议力的三要素。建议以“推门实验”为例引出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在物理学习中,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比如光学中的光路图,以后要学的电学中的电路图等。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作图要领,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导入】 (复习引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哪位同学来回忆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生]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 那么,你们知道力的哪些方面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力的三要素,引入新课。
学点1 力的三要素
观察:如图7-1-7所示。
  
图7-1-7
思考:
问题1:拉弓射箭时,拉力越大,弓形变的程度越大,表明力的__大小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的方向不同,球的运动方向不同,表明力的__方向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时,在A点用力比在B点用力容易把门打开(或把螺母拧紧),表明力的__作用点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2:力的__大小__、__方向__和__作用点__叫作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它们的三要素__相同__(选填“相同”或“不同”)。
观察:如图7-1-8所示,某人用不同的力拉固定在物体上的金属片(已知F1=F3=F4>F2)。
图7-1-8
思考:
问题:比较图(a)和图(b),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__力的大小__有关的结论。
比较图(a)和图(c),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__力的方向__有关的结论。
比较图(a)和图(d),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__力的作用点__有关的结论。
学点2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观察:如图7-1-9所示。
图7-1-9
思考:
问题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大小__;__箭头__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作用点__。这种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作__力的图示法__。
问题2:在有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严格地按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只要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这种图叫作__力的示意图__。
观察:如图7-1-10所示。
图7-1-10
思考:
问题1:画力的图示一般分三步:
(1)弄清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__选标度__(用一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
(3)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问题2:如图7-1-11所示,重20 N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为15 N,请画出支持力的图示。
图7-1-11
[答案] 如图7-1-12所示
图7-1-12
1.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  )
图7-1-14
[解析] 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本题中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小球的运动状态一定要发生改变,而且小球的运动方向最终要趋向于力F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