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3、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植物气孔数目和分布的探究,理解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三、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
入
新
课
前几年我区大面积移栽的绿化植物为例,先复习提问:为什么花卉树木移栽时要尽量带些土?移栽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
再导入提问:为什么最好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
多媒体出示图片: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森林附近往往降雨较多?思考这样做的目的。
学生思考回答,复习吸收作用:植物移栽时要带些土是为了避免损伤幼根和根毛,及时浇水是促进吸收作用。
学生讨论,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蒸腾作用的探讨。
边复习导入,做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探
究
过
程
(一)
蒸
腾
作
用
的
概
念
(二)
蒸
腾
作
用
的
过
程
(三)
蒸
腾
作
用
的
意
义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装置A、B组,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
1、B塑料带内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3、是以液态水的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来的?
[学以致用1]
思考导入新课时的两个问题,为什么最好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花草树木?移栽后,思考为什么要遮阳?为什么要修剪掉部分枝叶?
置疑并过渡:植物蒸腾出的水分究竟是怎样由根到叶并散失出来呢?
教师板书水分从根到叶的过程的简图。
强调根毛和气孔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叶片的表皮细胞和气孔,重点解释气孔的作用,保卫细胞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从而调节蒸腾作用。
置疑并过渡:植物把吸收来的水分又散失到体外,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呢?
[学以致用2]
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置疑并过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植物体内的水怎样自下往上运输呢?
教师解释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
[学以致用3]多媒体出示课后思考与练习2,探究植物的气孔数目和分布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并逐个回答问题。
多名学生作依次回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学生仔细观察简图,回忆讨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水分通过根毛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
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如烧开水时冒出的水蒸气。得出蒸腾作用需要吸热,对植物体而言可以降低树温。
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大周围空气湿度,降低了气温。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水泵抽水及喷泉等,得出结论:蒸腾作用促进了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完成习题,了解陆生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目一般比下表皮气孔少,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腾。
先只观察A、B组实验装置,了解蒸腾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通过A、B对照实验得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与导入部分相呼应,并解决了导入时的疑惑。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以习题代替课本上的探究实验,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学生有清晰认识。
三、课堂
小结
第四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二、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三、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