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液体的压强 导学设计+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2 液体的压强 导学设计+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16 18:15:35

文档简介

第 九 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典案二     导学设计学点一 压力
学点一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问题1:如图9-2-10甲所示,将木块放至杯底,因受重力作用,木块对杯底有压强;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对杯底__有__(选填“有”或“没有”)压强,原因是__水有重力__。
图9-2-10
问题2:如图乙所示,将水倒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平板玻璃上,水将向四面八方流淌,说明液体具有__流动__性,若是倒在杯中,杯就能阻止水流淌,水会上升至一定高度。请依据这一事实猜想:液体对盛它的容器侧壁__有__(选填“有”或“没有”)压强,原因是__液体具有流动性__。
总结:①液体具有__重力__,所以对支撑它的容器底有压强;②液体具有__流动性__,所以对阻碍它流动、散开的容器壁会产生压强。
学点二 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猜想:(1)观察如图9-2-11甲所示实验,图A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图B在玻璃管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均向玻璃管倒水,会发现图A中玻璃管的橡皮膜向__下__凸出,图B中玻璃管的橡皮膜向__右__凸出。
图9-2-11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塑料袋内装入水,并用针在各个方向扎多个小孔,用力挤压塑料袋,观察水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向各个方向喷出。
(3)观察如图丙所示实验,__c__小孔处喷出水的距离最远, 如果在与c小孔深度相同的不同位置扎一小孔,小孔处喷出水的方向与c小孔的方向__不同__,小孔处喷出水的距离与c小孔__相同__。
(4)依据上述实验事实猜想:液体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__大__;在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__各个方向__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相等__。
实验准备:如图9-2-12所示为液体压强计,它主要由探头(扎有橡皮膜)和U形管组成。用手轻压压强计探头上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h,且h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__大__。高度差h的大小反映了橡皮膜所受__压强__的大小。
图9-2-12
实验器材:液体压强计、水、大烧杯、酒精。
实验步骤:(1)如图9-2-13甲所示,将探头放在水中的__深度__不变,改变探头的__方向__,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__相同__。
图9-2-13
(2)如图乙所示,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__深度__,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__不同__。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增大__。
(3)如图丙所示,控制探头在液体中的的__深度__相同,改变液体的__密度__。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__不同__,且探头在盐水中时高度差比探头在水中时要__大__。
结论: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密度__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__大__。
实验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__压强__,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相等__;
(2)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__越大__;
(3)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__密度__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越大__。
方法总结:以上分析问题的方法是改变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判断这个因素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__控制变量__法。
学点二 液体压强的大小
要想得到某种液体(密度ρ)某一深度(h)的压强(p),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 (把液柱当作固体)对这个平面的压强(如图9-2-14所示)即可。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求p即可。
图9-2-14
问题1:推导步骤:(在横线上填入公式)
(1)该液柱的体积:V=__Sh__;
(2)该液柱的质量:m=__ρV__=ρSh;
(3)该液柱的重力及其对平面的压力是F=G=__mg__=ρgSh;
(4)底面受到压强p=____=ρgh。
问题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__p=ρgh__。
从上述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可以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只与__液体密度__和__深度__有关,而与液体的受力面积、体积、形状等因素均无关。
图9-2-15
   图9-2-16
问题3:“深度”含义:深度是指被研究的点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例如图9-2-16中A点的深度为__20__cm。
学点三 连通器
观察图9-2-17所示连通器教具及图9-2-18所示生活中的连通器,回答下列问题。
图9-2-17
  图9-2-18
问题1:定义:上端__开口__、下端__连通__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问题2:特点:向如图9-2-17所示的连通器中加水,当容器中的液体停止流动时,我们发现各容器中的液面是__相平__的。如果用手指堵住两个容器口继续加水,观察各容器中的液面__不相平__,如果把手指松开,发现几个容器中的液面__相平__。(均选填“相平”或“不相平”)
即当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__不流动__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__相平__的。
图9-2-19
问题3:原理:如图9-2-19所示是-个两端开口的U形玻璃管,里面注入水。设想在最低处取一个小液片A,左管中水柱高为h左,右管中水柱高为h右,则左管中水对液片的压强为p左=__ρ左gh左__,对液片的压力方向向__右__; 右管中水对液片的压强为p右=__ρ右gh右__,对液片压力的方向向__左__。此时p左__=__p右,所以小液片静止不动。
讨论:如果h左>h右,则p左__>__p右,液片会向__右__移动;如果h左<h右,则p左__<__p右,液片会向__左__移动;如果液片不移动,则说明p左__=__p右,从而有h左__=__h右。

  第 九 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方式一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液体压强(类帕斯卡裂桶实验)》。
导入语:同学们,没想到吧,小小的一罐水,威力竟然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新的知识——液体压强。好,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液体压强所蕴含的奥秘吧!板书课题——《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方式二 【演示实验导入】
演示实验1: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演示实验2: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演示实验3:将塑料袋里换装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现象包含的物理规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因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所以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研究一下液体压强的特点,板书课题——《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方式三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情景图片:“蛟龙”探海、生活在深海中的带鱼、拦河坝、浅水处的潜水员及身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等。
图9-2-1
观察图片,设问:
(1)“蛟龙号”能够在深海中航行,为此,它的外壳要用厚钢板制造,要求很坚固,制作潜水器有这么困难吗?为什么要这样做?
(2)带鱼是我们常见的,它生活在深海中,体型是扁平的,二者有关系吗?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
(3)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均做成上窄下宽,呈梯形状呢?
(4)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
教师引导:这就涉及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新的知识——液体压强,板书课题——《第2节 液体的压强》。
(从学生所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液体有压强,进而引出课题。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探究液体压强的装置改进
(1)教材中的实验器材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时,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如图9-2-2甲、乙所示。
图9-2-2
  (2)存在的不足
图甲所示装置只能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图乙中的压强计通过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浅程度、方向,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但实验复杂,步骤较多,过程繁琐,且实验需要一个大烧杯或盛液筒,需要的水较多。
(3)改进的目的
为了减少实验过程的繁琐,也能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其他特点,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其简单、方便,一目了然,极易理解。
(4)改进方法
图9-2-3
取一直径3~4 cm(太粗或太细手指堵小孔时不方便)、高为30 cm(高度太低效果不明显)的塑料圆柱体,其底座带有螺丝可以拧下来。在侧面由底部向上不同高度上间隔5~6 cm,制作三个小孔,并用橡皮帽套上,在孔3的同一平面的不同方向上制作两个孔,孔4和孔5。
(5)使用方法
①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取下孔1、孔2、孔3的橡皮帽(不用的孔橡皮帽不要取下),用手指堵住开口,然后装满水,同时放开手指。通过实验现象可发现,从不同的孔向外喷水的水平射程不同,孔3>孔2>孔1,证明了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演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取下孔3、孔4、孔5的橡皮帽,用手指堵住三个孔,然后装满水,同时放开手指,可看到水从不同的小孔向各个方向喷出,且喷水的水平射程相同,证明了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演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拧下底座,用橡皮筋扎上橡皮膜,如图乙所示,然后往圆柱体内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就会明显看到橡皮膜逐渐向外凸出。证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产生,同时也能证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④演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在圆柱体侧壁制作一个直径较大的孔,扎上橡皮膜,然后往圆柱体内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就会明显看到橡皮膜逐渐向外凸出。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产生。
(6)实验效果:取材方便、制作简易(塑料圆柱体钻孔、粘贴很方便),安全可靠、一目了然、效果显著。由于实验生动有趣,学生乐于从这些常见的日用品所发生的现象中去探索物理本质,易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与冲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
(7)注意事项
①圆柱体不易太短、太粗,太短装水量太少,实验持续时间短,不易观察,太粗手指不易堵孔且装水量太多。
②开孔间的距离不要太大,否则堵孔不易。
[中考解读] 本节在中考中的常考内容是:①液体压强的特点;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③有关液体压强的计算;④连通器及其应用。考查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
[考点对接] 1.液体的压强
[源起教材P33] 插图
图9.2-1 液体从容器侧壁的孔中喷出
例1 [广州中考] 如图9-2-4所示,玻璃管两端开口处蒙的橡皮膜绷紧程度相同,将此装置置于水中,图9-2-5中的哪幅图能反映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后的凹凸情况(  )
图9-2-4
   图9-2-5
[答案] B
[考点对接] 2.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源起教材P34] 演示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如图9.2-2,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看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
图9.2-2 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
2.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
3.换用不同的液体(例如酒精、硫酸铜溶液),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
图9-2-6
例2 [泸州中考] 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如图9-2-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
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是一个连通器
C.“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D.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越大
[答案] D 
[考点对接] 3.连通器
[源起教材P37] 插图
图9.2-7 船闸工作示意图
  例3 [内江中考] 如图9-2-7所示是三峡船闸工作过程的示意图。它是利用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当阀门A打开,阀门B关闭,水从________流向下游,当它的水面与下游相平时,下游闸门打开,船驶入闸室。
图9-2-7
[答案] 连通器 闸室
材料一——帕斯卡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没有灌水的水龙带是扁的。水龙带接到自来水龙头上,灌进水,就变成圆柱形了。如果水龙带上有几个孔,就会有水从小孔里喷出来,喷射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水是往前流的,为什么能把水龙带撑圆?
早在几百年前,帕斯卡就注意到了这类现象。通过观察,帕斯卡设计了“帕斯卡球”实验,帕斯卡球是一个壁上有许多小孔的空心球,球上连接一个圆筒,筒里有可以移动的活塞。把水灌进球和筒里,向里压活塞,水便从各个小孔里喷射出来了,成了一支“多孔水枪”。
图9-2-8
帕斯卡球的实验证明,液体能够把它所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观察发现每个孔喷水的距离差不多,这说明,每个孔所受到的压强都相同。帕斯卡还有一个最著名的实验:他用一个木酒桶,顶端开一个小口,小口上接一根很长的铁管子,接口密封。实验的时候,酒桶先盛满水,再慢慢往铁管子里倒上几杯水,当管子中的水柱高达几米的时候,只见木酒桶突然破裂,水流满地。
帕斯卡总结了这些实验,于1654年写成一篇论文《论液体的平衡》,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流体(气体或液体)力学中,封闭容器中的静止流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压强变化,将毫无损失地传递至流体的各个部分和容器壁。根据帕斯卡原理,在水力系统中的一个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压强,必将在另一个活塞上产生相同的压强增量。如果第二个活塞的面积是第一个活塞面积的10倍,那么作用于第二个活塞上的力将增大为第一个活塞上力的10倍,而这两个活塞上的压强仍然相等。水压机就是利用帕斯卡原理的实例,所有的液压机械也都是根据帕斯卡定律设计的,所以帕斯卡被称为“液压机之父”。
遗憾的是,1655年,帕斯卡进入与世隔绝的神学中心——巴黎附近的披特垒阿尔。1662年,忧郁而深思的帕斯卡与世长辞,年仅39岁。因他率先提出了描述液体压强性质的“帕斯卡定律”,国际单位制规定压强的单位“牛顿/米2”为“帕斯卡”,即1帕斯卡=1 N/m2。帕斯卡不仅在力学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数学、哲学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材料二——让中国人自豪的潜水器——“蛟龙号”
图9-2-9
人要想下潜得更深,看到海底的世界,就必须借助专业潜水设备。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30日,“蛟龙号”进行5000米级海试的第四次下潜。凌晨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在完成了采样等科考作业后,潜水器上浮并于13时02分回到“向阳红09”母船甲板,全程历时8小时57分。在这次下潜试验中,它还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的采样。在“蛟龙号”带回的记录资料里,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锰结核画面首度曝光。这些锰结核覆盖在海底表面,含有锰、铜、钴、镍等30多种元素,100万年时间才能形成几毫米的大小。
2012年6月30日,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世界同类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的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最后一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7035米。本潜次主要任务是根据现场验收情况查漏补缺,在离底3~5米高度上进行近底航行,进行沉积物和矿物取样,同时在坐底时布放诱饵,尝试进行生物取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测深测扫作业。本次下潜,“蛟龙号”完全按照指挥部制定的计划,顺利下潜到预定作业深度和地点,随即开展了近底航行,尝试获取矿物样本、沉积物样品、保压水样、生物捕获等作业,全部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200多项考核任务。
“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证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这是我国深海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材料一 帕斯卡原理
材料二 让中国人自豪的潜水器——“蛟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