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 精品习题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 精品习题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21: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3 马说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lì)  骈死(bìng)
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食马者(sì)
C.才美不外见(jiàn) 槽枥(lì)
D.其真无马邪(xié) 尽粟(sù)
?
?
?
?
?
B
?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普通马)一同死。
?
?
?
?
?
?
等同,一样。
方法。
有时。
通晓。
著称。
?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
C.选贤与能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点拨】A项中“见”同“现”,表现;C项中“与”同“举”,推举;D项中两个“食”都同“饲”,喂。
B
大概,表推测。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能够。
?
?
?
?
?
?
?
?
吃。
名词,马鞭。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能力。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C
?
?
?
?
6.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也”的语气。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其真不知马也(      )
肯定语气
反问语气
感叹语气
7.根据提示填空。
(1)在生活中,常有人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但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却很少”。我们常引用《马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表达这个意思。
(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句即可)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策之不以其道……不能通其意”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点拨】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答案】D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课文研读
10.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1.托物寓意是古人常用的写法。《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喻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喻________________,以“伯乐”喻________________。
人才
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1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很有可能被埋没了。
1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原文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个句子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本题中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1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本文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示例: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闻古之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马鞭驱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听说。
用。
?
?
?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C
【点拨】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只在奴仆的手里受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两黄金来买,何况是活马呢?
18.【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
【乙】文中,因为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乡寡人曰    乡: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犹策之不已 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向”,从前(先前)。
擅长(善于)。
用鞭子打(驱赶)。
?
?
?
20.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
?
?
?
?
?
?
?
【点拨】C项:均为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代词,他的;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C
2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22.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23.近日,盐城博文中学开展以“走近城市名片——大铜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你一起来参加。
【大铜马历史】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 250千克,为青铜浇铸而成。自1986年9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标志。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多年来,这座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以上文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大铜马,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概括。
①大铜马的大小及材质;②大铜马的历史变迁;③大铜马的城市意义。
【大铜马新貌】2010年,由于快速公交项目的修建,大铜马被暂时迁离原地。2018年10月1日,大铜马已复位。国庆期间,市民们纷纷来到市中心拍照留影。
结合以下两幅市民所拍图片,向你远在外地的好友描述这座雕塑的外形。
(图片说明:图一为马头朝东的正面照;
图二为马头朝东的背面照)
示例: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