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17 壶口瀑布八年级语文RJ版·下册 梁衡授课人:XXXX一、新课引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二、新课讲解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二、新课讲解
背景资料: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二、新课讲解
1.读准字音。铸 成( ) 刹 那( ) 雾 霭( )
凝 重( ) 驰 骋( ) 寒 噤( )
告 诫( ) 推 搡( ) 漩 涡( )zhùníngchěngchà ǎijìnjièsǎngxuán wō二、新课讲解
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词语: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寒噤:寒战。
汩汨: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漩涡:气体、液体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推搡:推来推去。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控制,形容愤怒到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二、新课讲解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点和自己游览壶口瀑布的次数。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描写壶口的水之雄壮和石之奇特。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直抒胸臆,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二、新课讲解
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壶口瀑布:二、新课讲解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危险、气势磅礴。“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等都表现了当时的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的特点。二、新课讲解
课文精读: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初次见面时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二、新课讲解
课文精读:根据第2自然段内容 ,说一说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二、新课讲解
品读第3、4、5自然段。“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二、新课讲解
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二、新课讲解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是哪些具体描写?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二、新课讲解
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二、新课讲解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理解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2.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二、新课讲解
“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二、新课讲解
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两弹一星”建设祖国;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二、新课讲解
总结全文,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二、新课讲解
结构归纳:二、新课讲解
壶口瀑布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景象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势
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至柔至和、凝重猛烈
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民族精神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三、归纳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四、强化训练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品味语言四、强化训练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品味语言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
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 朱栴《念奴娇》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五、拓展延伸
关于“瀑布”的诗文名句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阅读有关瀑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