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作业推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22:4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社戏
一、字词书写
1.下列各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1)殆慢 屹立 舒展 扫兴 缝隙_____
(2)呼吁 豆壳 踊跃 蕴澡 家眷______
(3)蚯蚓 乌篷 纠葛 船篙 郊洁 ______
(4)聚笼 作揖 钳子 朦胧 竭力________
【答案】 (1). (1) 殆—怠 (2). (2) 澡—藻 (3). (3) 郊—皎 (4). (4) 笼—拢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应为“怠慢”“蕴藻”“皎洁”“聚拢”。
二、单选题
2.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第二个句号应为逗号。
3.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答案】B
【解析】
A项“我”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塑造的,不是作者本人;C项“那夜的戏”真的不好看,作者之所以说戏好看,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提、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D 项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是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闹哄(hōng) 起哄(hōng) 哄抢(hōng)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xù) 晌午(shǎng)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闹哄(hong)起哄(hòng);C.撺掇(cuān duo)桕树(jiù);D.皎洁(jiǎo)。故选B。
5.依次在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使用情况。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关系时,不能从局部入手,一句接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从全句或全段来看就可能行不通。应先通读所提供的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入手,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关系,然后依此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可靠多了。B项正确,学生如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那做本题也方便多了。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分析。第三个空,“沉静”指安静、寂静,没有一点动静,用来形容景物以及人,“愉快”指高兴。横笛的悦耳声音,使原本迫切想到戏台看戏的“我”的心静下来,所以此处应该用“沉静”,锁定BC。第五个空,“弥散”指的是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弥散”更符合此处语境。故选B。
【点睛】
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7.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首先分析选项。本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故排除AD两项。关于自己的心情。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地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心情应该是: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故选C。
三、填空题
8.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 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__________)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______)
(3)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___)
(4)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______)
【答案】 (1). 1)语言描写 (2). (2)心理描写 (3). (3)景物描写 (4). (4)动作描写
【解析】
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结合句子不难辨析。
9.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省______ 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 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本文体裁是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
【答案】 (1). 鲁迅 (2). 周树人 (3). 浙江 (4). 绍兴 (5). 文学家 (6). 思想家 (7). 革命家 (8). 小说 (9). 土地庙或土地神 (10). 一种区域名称 (11).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小题。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 【整合信息】如果将所选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11. 【文本解读】仔细品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的描写,又什么作用?
②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12. 【问题探究】“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13. 【语言品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14. 【学以致用】你家乡的初夏之夜也一定很美吧?请你应用选段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100字左右)
【答案】10. 月夜航船(或夏夜行船)
11. ①既说明了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12. 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3. ⑴“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⑵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14. 本题无统一答案,只要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出家乡初夏时优美的夜景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概括为:月夜航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找出对应的内容即可。主要的景物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这样写表达了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注意结合动词的表达效果来赏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仿照原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现景物的特点,写出初夏之夜的景色,使描写更加生动,文章更具感染力。
五、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了以“读书兴趣、方法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范仲淹自少时求学始即惜时读书,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为多一些读书时间,竟经常穿着衣服上床睡觉。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材料一】闻一多读书成瘾,痴迷专注。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是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却到处找不到新郎。大家东寻西找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材料三】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康这种精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材料四】

15. 上面四则材料中,与“读书兴趣、方法大家谈”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______
16. 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述读书应该怎样的态度,可以用怎样的方法?
【答案】15. 材料四。
16. 要珍惜一切读书的时间;读书要专注;读书可用猜读法。
【解析】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材料四是“近年来全国读书馆数量统计表”,与个人读书兴趣,读书方法没有关系。故选材料四。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根据材料一“范仲淹自少时苦读”的故事可以得出:读书要珍惜时间;根据材料二“闻一多结婚不忘读书”的故事可以得出:读书要痴迷专注;根据材料三“华罗庚猜书”的故事可以得出:读书可以采用猜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