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目标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作者简介 陶世龙,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等著作。情景导入两千多年前,“至圣”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曾这样感慨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总是在不断的流逝,又有谁能窥探“时间的脚印”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去寻找时间的脚印。重点字词踪迹( ) 低洼( ) 崩落( )
裂缝( ) 腐蚀( ) 孔隙( ) 刨刮( ) 沙砾( ) 楔形( ) zōnɡfǔ shíwāxìbàofènɡbēnɡlìxiē重点字词掸去( ) 覆盖( ) 浑浊( )
山麓( ) 沟壑( ) 琥珀( )
犀牛( ) 龟裂( ) 帷幕( ) dǎnzhuólùhèfùhǔ pòxījūnwéi词语积累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
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本文的体裁——说明文1.说明对象: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几篇说明文了,请大家回忆一下说明文的相关常识。介绍事物,阐明事理。2.说明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东西。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周密。6.说明文的分类: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时性说明文。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1~21段):岩石的厚度和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合作探究1.读第6段。思考:这一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被破坏被搬运
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四人一组,研读课文第8至18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并相互讨论。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岩石小石子砂砾
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3.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4.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品味语言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课堂小结1.本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在增长我们知识的同事,也气势我们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2.作者行文独具特色,于客观的叙述中,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于一体,体现出厚重感、饱满性。这种行文方法可以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