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22: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诗经》二首
1.借助本课,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2.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4.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目标3.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作者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六艺”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即比喻。
兴:即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三大表现手法: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情景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魂魄。追根溯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最早的诗:《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水中的陆地。文静美好的样子。好的配偶,俅,配偶。善良美好的女子。一种可食的水草。求取。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思恋。服,思念。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
钟声换来她笑颜。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挑选。敲钟击鼓使她快乐。朗读提示:(1)情感:第一章中,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 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主人公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节奏: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两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2.本文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关关雎鸠 所听
在河之洲 所见
窈窕淑女 所思
君子好逑 所愿层次突出语约义丰【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1.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
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 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 两个字,用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 而深长的韵味。2.你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 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着,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 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课堂小结君子淑女爱恋相思梦幻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那人,指所爱的人。茂盛的样子。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译】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
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阻:艰险。顺流而下。仿佛,好像。 【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茂盛的样子。 晞:干。岸边,水与草
相接的地方。 【译】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水中的高地。 【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更深入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水边。 【译】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她就站在河的另一头。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向右迂曲。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继续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提示: 该诗四字一句,两字一顿,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 音绕梁的效果.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1.“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可以理解为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哲理等等。无论怎样,把 “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是不变的。 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 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 写法借鉴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诗歌中还巧
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
等词,使全文声情兼备。对比总结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它们的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